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巴曼子
  在利川都亭山上有一座古墓,山环水绕,芳草青青,千百年来,瞻凭吊的人川流不息.相传里边埋葬的是巴人的英雄巴曼子。

  古时候,这一带地文属巴国,现在的土家族就是巴人后裔中的一支。当时,巴曼子任巴国的将军。有一年,坏人作乱,赶走国王,杀戮大臣,驱散官兵,残害百姓,把全国搅成了一锅粥。人们简直难活下去了,都有眼睁睁望着巴曼子,说:"天塌得有长子出来顶,你重新收拾破碎山河吧,将军!"巴曼子手下的将士也已亡,散的散,实在是孤掌难鸣啊!他若思焦虑,办法只有一个:请求邻国出兵援助。他暗暗带上巴蜀铜剑,装扮成穷苦百姓,顺清江往下,昼伏夜行。先是徒步,后来才搭上一条小船,好不容易到了楚国的都城。这时候,他的衣服褴褛,已遮不住身体;草鞋早就磨穿,脚都露着骨头;胡子头发老长,活象个叫花子。可他一心急着救国,什么也顾不了。连夜会见楚王,直哭得两眼滴血,诉说国家遭受的苦难,请求派兵去援助水火中的人们。

  楚国和巴国原是友好邻邦,按说一文有难,另一方是该拉上一把的。可是楚王怕扶得起竿子,扶不起井绳,他露出难色说:"既已国破家亡,派兵过去还有什么用呢? 巴国的人心还没有亡,所以我才敢来请兵。顺人心,败能转胜;背人心,胜还会败。只要楚国能助一臂之力,叛乱不难平息。"巴曼子说得恳切,也很入理uot;救国救民比救火还急,请快降旨派兵,随我西征。只要平了叛乱,什么事都好商量。"

  外边有强国的援兵,里面有百姓们拥护,巴曼子很快就把叛乱平下去了。全国上下都很感激他,尊敬他,称他是"社稷重臣"。国王将国家大事全委托他去办,百姓也都乐意听他的。他日理万机,勤勤恳恳。上下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巴国象是枯木逢春。 楚国派来了使臣,要求马上割让三城。全国顿时成了一锅开水,议论纷纷。有的说,将军既然有话在先,就难回嘴,只好割让地;有的说,兄弟邻邦,只能水帮鱼,鱼帮水,不该趁人有难捞便宜;有的准备刀矛弓箭,宁愿拚死,也不肯割让土地;有的为巴曼子揪心犯愁;进也难,退也难,把将军卡到了中间,怎么好脱身呢?"

  巴曼子心里明好镜,清似水,可是又如聋似哑不做声,只是忙里忙外准备酒席。他家门上扎起彩,厅里挂满灯,山珍海味摆满桌,文武大臣全请齐。然后,才把楚国的使臣邀了来,让到贵宾席。他端起酒杯,上前致意说:"楚国为援救我国尽了心,费了力,我们举国上下都感谢,子孙后代也不会忘。我要向您敬一杯,请!"

  使臣见他身穿朝服,腰佩铜剑,很庄重,口气也认真,料想自己要办的事情一定会顺利,便函痛痛快快地喝起来。酒过三巡,还不见巴曼子说不文,就再也憋不住了,直捅捅地说:"将军,请把三认城池交给楚国吧。"

  "不,不能给!"巴曼子严肃地摇头说,"国土不是我私人的财物,不能随便送人。牛不喝水强按头,只会激起民怒。一旦动起刀枪,友邦成了仇敌,疙瘩永远难解开,两国都有要受在害。倒不如你们今天留情,让我们过去初一;我们明天报德,使你们好过十五。往前看,日子象山路弯弯不见头,楚国也会有三灾两难。到时候,我们巴国也去援救,那不比要去三座城池还要好吗?"

  使臣见他说得入情入理,心里有些动,可是王命在身,哪敢违呀!他很急,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割城让地可是将军亲口答应的哩。"

  一句话戳到了伤疤上,文武大臣全都疼到了心里边,纷纷辩驳说:"那是从箍了颈儿的鹭鸶嘴里硬功夫掏鱼,不吐不行啊!"

"将军当时为救国,只是说过以后商量,哪曾答应割城呢?"

  "楚国硬是要割城,还得问问巴人手里的刀枪答应不答应。"

  " .............."

  使臣知道巴国上下一条心,江山牢得象铁似的,不该树这个敌,想让点步,细商量。这时候,巴曼子缓缓走到了大厅中间,大声说:"尽管大家说的都是实情,可我当时还是没有回绝楚王的要求啊!现在要失言,就对邻邦失了信,落骂名,从此两国也要结仇!”

  听他这么说,人们全糊涂了:这城池割不是,不割也不是,到底怎么办呢?"

  巴曼子转身走近了楚国的使臣,深深施了一礼,说:"个人生死荣辱不算什么,国土地完整,邻国友好才是大事。我对楚王的许诺,我自己承担,请把我的头拿回去谢楚王吧。"哗啦抽出巴蜀铜剑,朝自己的颈上猛一挥,顿时鲜血飞溅,头落地,可是一双眼睛却不闭上,直盯盯地望着楚国的使臣,还象活的一样。

  巴国上下全震动了,人人披麻戴孝,家家设灵追悼,高山都流眼泪,大江也呜咽不停。

  楚国的使臣深感将军的忠魂可贵,巴人的民意难违,他赶紧让人做了个紫檀镶金嵌玉的小盒子,装上巴曼子的头,回国复命去了。

  楚王听了使臣的禀报,十分感动,说:"有巴曼子这样的忠臣,要比三座城重要得多,楚巴两国的臣民都应当学他,城池不要了,子孙后代都要友好。"传旨用上卿的礼节,将巴曼子的人头葬在楚国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