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独龙族简介

   在我国云南省西北部的中缅边界附近,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的独龙江,沿着横断山峡谷,穿过国境,注入恩梅开江。它的西岸是海拔4000多米的担当力卡山,东岸是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贡山。两山南北透道,绵延起伏;山上古木参天,遮天蔽日;独龙江奔流其间,水流湍急,朝南倾泻。在江面狭窄的地方,有着古老而奇特的吊桥——藤蔑桥。它用两根粗大的藤蔑条,拴在两岸的大树或岩石上作为桥梁兼扶手,两侧控几根细藤蔑兼作栏杆,用五根粗竹子并排捆在一起作为桥面。

  人们过桥时两手扶住藤条,战战兢兢走在竹排上,脚下大江奔腾浪涛澎湃,吼声震天,别有一番滋味。不过它的惊险程度还远不及过“溜索”。这里虽然交通不便,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珍贵的红豆杉、雪杉、铁杉,稀奇的犀牛、野牛、熊,名贵的贝母、茯芩、麝香……数不胜数。多少年来,勤劳的独龙族人民,在河谷的山坡台地上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独龙族有 5800多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河谷,部分人口散居在贡山县北部的怒江沿岸。独龙族有本民族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用拉丁文字母为他们创制了拼音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独龙族还停留在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公社解体阶段,社会生产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辅以采集和渔猎,生产水平十分低下。耕地大部分不固定,属于轮歇的“火山地”。“火山地”一般都属于氏族公有共耕。村寨附近人工培植的“水冬瓜树地”,是家族“伙有伙耕”的耕地,但只占耕地面积的少数。房前屋后私人长期占有的“咽地”,属于私有自耕。氏族公有共耕,独龙语称为“夺木枯”;家族伙有伙耕,独龙语称为“马卡林朗”。这是独龙族人民的两种主要生产方式,收获的产品都按原始的平均主义原则分配。生产工具十分简陋,常用的工具是在小木锄尖端镶一道4厘米长、3厘米宽的铁边制成的“铁锄”。主要的农作物是玉米、稗子和荞麦。

  由于耕种技术粗放,产量很低,每年的收成仅够4~8个月的口粮,因此,不得不靠采集野生植物和打渔、打猎来补充。如果需要日用品,只能靠以物易物获得。土地的价值也很低廉,两亩左右的火山地,仅能换一把砍刀。过去,独龙族妇女有文面的习俗。女孩到了十二三岁开始文面。文面时,先用竹签蘸烟灰在脸上描画好文型,然后用竹签扎刺,擦去渗出的血水,敷上锅底灰拌的“墨汁”,几天以后,脸上留下黑色或青色的斑点,永远洗擦不掉。现在独龙族妇女已不再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