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流行前线 >> 时尚伊人
文章来源:故乡  发布日期: 2002年2月17日
一抹婉约写缱绻,软红娇绿惹人怜
巧笑艳歌


    看《花样年华》,吸引众多女性的除了梁朝伟和张曼玉演绎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外,还有那几十套充分表现人物心里活动和美好感情及妙曼身段的旗袍。旗袍,应该是女性穿衣打扮的极致。

    一直认为,和旗袍相伴的应是高山流水的古筝、轻盈低转的粉色团扇、丰腴佼娇的女子、以及溢出墨香的古线装书、黑色的红木座椅和窗外潺潺流过的竹间小溪。这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印象了?已经忘了,大概来自于陈逸飞的那些浓烈芬香的油画吧,还是来自于张爱玲那隐约跳跃的描写和花团锦簇的照片?

    印象从哪里来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么多年来,旗袍虽然已经从深闺里走向民间、从小姐太太多情的衣橱里走向了大大小小或豪华或简陋的时装店,但我对旗袍的喜爱还是停留在欣赏上,总是远远地望着,从没有动过买一件的念头。

    旗袍是一件艺术品。
    或者我赋予旗袍太严肃、太拘谨、太优雅、太珍贵的元素,只觉得它适合于照片里画里戏里穿着,只适合舞台上表演。它应该和音乐、美画、静谧、恬淡连在一起。《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穿着旗袍上下班的时代对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来说,真的不可思议。试想一下,车水马龙的大街上、熙熙攘攘的场合里、在一群穿着端庄职业套装的人群中,突然出现一位身穿旗袍的女士,那是怎样一种效果?鹤立鸡群?不!格格不入!

    有一位同事到欧洲旅游,平时衣着朴素的她却带了一件漂亮的旗袍去,在西方情调浓郁的国都里,她穿上旗袍的效果可想而知,回来后沮丧而自嘲地说,本来想穿出点民族精神来,没想到却成了动物园的猴子。咳,幼稚而无知的女人!

    在我的印象里,穿出不尽风韵和美妙的,张曼玉是第二,第一个是我读书时的师母。师母是地道的上海人,长得白嫩丰腴盈润,冬天里常穿的是中式的盘纽、滚边、立领的夹袄,配着她长长的脖子、盘在头顶的发髻,非常惹眼。夏天呢总是一袭又一袭的连衣裙。那时侯的我们还是情窦初开的小姑娘,正是开始打扮但又不懂得如何漂亮的年龄。师母在我们的感觉里,甚至有点妖冶。于是,她成了我们追逐的目标和榜样。

    一个秋凉的傍晚,经过老师宿舍窗边,不经意却发现了一个风姿绰约的背影,穿着那时还非常少见的织锦旗袍,那凸现在面料上发出幽幽金色的大朵大朵的牡丹花,给人一种既热闹又高贵的感觉,当时我看呆了,站在窗口旁舍不得走。只见师母在屋里走来走去,袅袅婷婷、优雅迷人,那合体的上围和修长的下摆衬托出师母美妙的身段,随着她婀娜走动,只觉得暗蕴在旗袍底下的性感,一点一点地撩拨着我的心。啊,那一抹婉约,至尽还留在记忆的心河里……

    后来才知道那天是师母的生日,也是老师和师母认识相爱二十周年的纪念,而旗袍正是他俩之间爱的纽带——二十年前当老师和师母一见钟情时,师母穿的就是旗袍。以后的每一个生日,师母都换上旗袍和老师共忆甜蜜的时光。

    现在师母老了,不知道在她的生日里,是不是还穿着旗袍来庆祝?那一抹婉约,是否仍然在秋凉的夜晚里摇曳?

    而我,虽然已经走过青葱岁月的年代,但仍执拗地认为,旗袍只适合象师母那样的女人穿着、只适合在优雅的环境里穿着。如果哪一天看见你穿着旗袍招摇过市、昂首阔步,我心里一定会空寥难平、幽怨难忍,怜之、惜之,不为你,为旗袍。

 文章评论信息:
请您打分: 优秀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