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遥远的“救生圈”
|
刘英
出差去石家庄,我买了作家史铁生的一本散文集《好运设计》,本以为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吉祥物",准备送给长春一位不曾谋面的朋友--一所大医院的副院长。可是在火车上,我浏览并作摘要时,却被作者对生活、确切地说是对写作的直言不讳的诠释所震悚了。史铁生在《答问自己》一文中说:"为什么要写作?就是为了不自杀。"我作为一个写了数年数十篇散文的业余作者,曾经千万次地问自己:"既然写作这么痛苦,为什么还要写?"每写一篇都像经历一次分娩的阵痛,直到"孩子"生出来抱在怀里,仔细看看,没有残疾,内心才会升起一缕快乐的阳光。是的,生命短暂,总应该在这个偌大的世界上留下一点儿痕迹。所以,我饱蘸着生命的血和泪不停地写着。多少个朋友劝我:"别写了,有什么用呢?"我实在对他们解释不清为何戒不了这个"瘾"。可今天,我终于在一本书中找到了答案--终于有一个比我还勇敢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为所有酷爱写作的人找到了最令人信服的答案。
其实,人生最可怕的并不是痛苦,因为痛苦毕竟还是一种强烈的刺激。特别是对作家而言,最可怕的是一种没有激情、没有灵感的境遇。用女作家张抗抗的话说:"……长久占领我们情感空间的,便是那种既不快乐也不痛苦,可以称之为'平淡'的感觉。"是的,虽然我不是作家,但我却非常理解抗抗说这番话时的心态。
一天,我为一时半会儿说不清的一件事,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非常厌倦,所以"费劲"地找到了一个朋友的传呼号,后来他终于回话了。我下意识地说:"没意思,想打仗的时候都找不对手,还不如自杀呢!"他非常坦诚地对我说:"别想自杀,还有那么多散文没写出来呢!"我当时非常受感动--他怎么这么了解我?他怎么知道我一直把写作看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凭我的直觉,他一定有一位非常聪慧、善良的母亲,所以我请他母亲接电话。我同她谈得挺投机,因为她是一位非常了解社会又深刻理解儿子的母亲,并且是那种很现代的贤妻良母。我忽然觉得,茫茫人海中又遇到了一位知音。借用台湾女作家小思的话,这位母亲是我在生活的海洋里拼命寻觅的"救生圈"。对了,就是这种感觉。可惜这个"救生圈"太遥远了,我不知何时才能"够"到她。至少现在,我还不想成为她的负担。如果有一天我能够见到她,只渴望她会亲切地对我说:"刘英,你不是个坏女孩儿。"这就足够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