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百年树人 >> 学子心声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日期: 2001年8月27日
标准化的悲哀
祁建国

  上小学的儿子学习很优秀,但这次暑假,他的期末考试成绩单下来,语文竟然只有70多分,我和妻子找来试卷一看,目光一下子就停在他用“自信”和“开朗”两个词造的句子上面(这两个句子都没有得分):
  其一,小路自信地伸向大路。
  其二,冰雪消融,小溪变得更加开朗了。
  多么鲜活的句子啊!我心里赞叹着。

  后来,我们借阅了他得满分同学的试卷,发觉人家的“自信”和“开朗”是这样造的————“小刚变得更加自信了”,“我的同桌性格十分开朗”。看到满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说实在的,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更喜欢前者的两个句子,因为那是属于孩子的,充满了灵气。而后者则是属于大人的,多了些四平八稳的刻板。孩子的世界里生硬地加入了大人的思想,这恐怕是我们的教育的悲哀吧?

  由此想起著名作家王蒙曾经做过几次中学语文标准化试卷,成绩都不理想,最好的一次成绩也只有60分,因而他不得不发出“现在的中小学教学不改革不行了,中学的语文试卷连我也做不出”的感
慨。《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这样一则新闻:北京大学某教授说:“面对这份语文试卷,脑子里一片空白,我读考卷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有的至今没有弄得很清楚……”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说:“一直听说语文高考试题‘难’,但在读完今年语文试题后,对它的‘难’还是大吃一惊。我想我要是参加高考,语文肯定是不会及格的。”

  爱因斯坦在《教育论》中曾说:“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意愿的规矩的统一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试题标准化的要害是思维标准化。学生只能在预先确定好的思维框框内思考,决不允许有个人的独立见解。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必须有助于提高学生判断、选题、填空、简答等方面的应试能力,让学生成为考试“机器”。怎么考就怎么教,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跟着高考走,高考跟着“专家”走,“专家”跟着感觉走,这是当前中国语文教育界一道独特风景线。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而以标准化为主的应试教育则将学生的这种能力扼杀了,学生思维创造的权利被“专家”“权威”垄断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