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百年树人 >> 学子心声
文章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 2001年6月9日
学校:不要封杀学生的意愿
冯瑛冰

  近来不断听到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反映,一些学习好的初三学生在报考高中时,遇到了一道从未学过、十分难解的“考题”:本校领导和老师不希望、不愿意、不准许他们报考外校,甚至不惜软硬兼施、“围追堵截”。

    据了解,为数不少的学校,甚至一些挺有名望的学校,为了留住初三的学习尖子,表现得不冷静、不理智甚至有些冷酷无情的“专制”。有的苦口婆心劝阻,有的许诺保送、评选“三好学生”、暑期外出旅游,有的封锁外校招生的信息……对“屡阻不止”的非报考外校不可的学生,有的不准参加辅导课,有的老师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冷嘲热讽,有的故意挑错找茬打压,有的不给报名表、转档案…… 一些学生因此情绪低落,坐卧不安。一些家长因此怒发冲冠,要对簿公堂。

    一位德智体都很优秀的男生,在学校进行报考意向摸底时还犹豫未决,班主任就以为他要留在本校,就给了他 “三好学生”称号。到正式填报志愿时,他决心报考一所更有名的中学。多年呵护备至的班主任恼羞成怒,突然翻脸,斥责他“道德败坏”,“骗取三好学生”。这位同学委屈得直哭,怎么也想不通:我又不知道“三好学生”只给报考本校的,评选标准什么时候多出这么一条?

    传播文化、文明的校园,为人师表的老师,却如此狭隘,如此偏执,我们听来都感觉匪夷所思,又让依然天真无邪的初中学生如何面对?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自愿报考另一所学校,或许只是儿时的理想,或许只是受某个人某件事的影响,或许只是想换个环境,也或许只是图个方便,不过才十几岁的孩子,想法也许有错,但学校和老师的这种作法不仅侵犯了学生的权利,而且破坏了多年培养的师生感情,损坏了教育的意义,其恶劣影响不可轻视。

    海淀某校的十几个学生,原先并没有下决心报考外校,就因为老师封锁外校招生的信息,感觉不好,便集体拒绝参加本校的升学考试。

    这初中阶段的“最后一课”,很可能会给一些学生留下一生都抚不平的伤痕、抹不去的阴影。

    学校和老师应该一心一意为学生负责,为学生的一辈子负责,而不应该过多考虑小集体和眼前的利益得失。一位知名中学的校长说,各个学校想留住好学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更不能伤害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对学生的意愿,应该尊重,只能善加引导,绝不能简单封杀。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并且贻害无穷。

    对因爱生恨、封杀学生意愿的不正常现象,这位中学校长分析说,其主要根源还是“升学率”作怪,为的是3年后本校多出几个大学生。这就像经济活动中的地方保护主义,是局部利益驱动。现在正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教育秩序也该好好整顿整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