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莫失莫弃平常心
|
姜泓冰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母?
这竟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学习的问题了。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有近70%的年轻家长为“该怎样教育孩子”发愁。这些年龄多在30至45岁之间的家长们并不缺乏先进的家教理念,但在对孩子的具体教育上却显得底气不足,近1/3的家长自认为“失败的父母”。
最初看到一些学校或社区办起“家长学校”时,很是欣喜。因为,任何一种“行当”里,总会有些力不胜任而需要培训与点拨者。然而,慢慢地发现,原来不时被老师找去训话的家长并不在少数。有一种教导父母如何与孩子同玩同乐的“亲子学校”,收费不低,鱼龙混杂,却生意极好,所以越开越多。
面对这样的现象,当初的欣喜渐渐变成困惑不解。每每听见有人叹息:我们的父母辈也是边干革命工作边养育几个孩子的,也没见谁说这么累呀!回答往往是:时代不同了嘛。当初的孩子是“放养”的,父母管得少;现在就一个,得“精养”……然而,“精养”而长大的孩子,虽然“营养”丰富得多,却未必就比“放养”的健康;虽然享受的关爱甚多,也未必就比“放养”的更快乐、更懂得珍惜生命爱戴他人。
一个社会,竟有70%的父母将教育孩子视为生活中最苦恼最头疼的事,有1/3人群在面对下一代时,感受到的不是生命成长的喜悦与自豪,而是失败和受挫———仔细想来,应该是很不正常的吧。
然而,我相信,举凡中国人,大约都不会对这样的比例表现出一丝惊讶。
我们已经习惯了。
对于教育孩子,今天的中国人,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能真正秉持着一份平常心?面对的是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和一个心态浮躁、诱惑多多的时代,每家每户对待“只此一个”的宝贝孩子,几乎都在倾举家之力培养着、厚望着、侍候着,有多少家长在陪读,有多少人在忙着砸锅卖铁送孩子留洋读书,有多少人付出大把精力与金钱只为造就一个“神童”……君不见,市面上的“神童”育儿经、“哈佛女孩”之类的书,多么好赚,层出不穷,一点儿看不到读者厌烦的迹象。
经过了太多的技术培训,人更容易迷失本心。做父母,原本应是出乎人的本性的一种行为。爱之深,知之深,教之自然有分寸,对多数人,是不必培训就应该知道的。从前做父母的“放养”孩子,多半,也并不是一放而不可收,只是不刻意,顺从自然,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而后稍稍点拨罢了。
教育中的违反自然,正在造就着下一代一颗颗不快乐的心。
不由得想起了苏明娟———那个因上了“希望工程”照片而一举成名的安徽金寨女孩,她的成长期一直处在媒体的密切关注下。今年,她考上大学之后,立即有几十家媒体、上百位记者闻风而至。许多人说,苏明娟的名气给了她很多机会;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大眼睛”里多出的紧张、忧郁与冷漠。这个聪明的少女最希望的,是能像个普通孩子一样轻松自然地生活;而她的不快乐,恰恰是因为受了太多的关注。
生存的压力下,保持平常心不易,名利的诱惑下,秉持平常心不易。
难道,乘上现代化的快车,我们就注定要离自然而然的教育越来越远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