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代沟到断路
|
姜泓冰
明天就是“六一”了,但心里怎么都高兴不起来。
朋友的孩子刚参加了一所热门民办小学的入学测试。听她说起孩子没做出的几道题目,不免心惊:太难了。难以想像,六岁孩子的小脑袋如何能够应付十几个这样的问题,给出正确答案。
题目中的一个,是我们很熟悉的:一张桌子四个角,砍掉一个,还有几个角?当年第一次被问到时,我已读到高中,是第一次接触“脑筋急转弯”式的题目,差一点儿脱口说出“3个”。而今,它竟已是小学入学的考题、连六岁孩子都能答上来。要是把我当初的反应说给孩子听,差不多就是个“弱智”的证明。
随后就在书店里看到了几套对付小学入学测试的“备考书”,模拟考题多半是复杂、发散性的,连我这样的成人都不免要沉吟一阵儿,“脑筋急转弯”式的问题也不少。
上网,或与新新人类聊天,看少年写手及普通在校学生们的文字,突然发现,对“脑筋急转弯”式问题及对答的生疏或熟谙,以及对网络语言的陌生或掌握,已成了今天的成人与孩子之间的一道极大极高的沟通障碍。“关羽的死因是什么?”一个成人会说:因为他骄傲自大。而孩子会说:他是“红颜薄命”。“7456,TMD!怎么大虾、菜鸟一块儿到我的烘焙机上乱灌水?94酱紫,呆会儿再打铁。886!”一个家长看到儿子在电脑上敲的这段话,完全摸不着头脑,只能当它是“鸟语”———30岁以上的成人,即使是经常上网,看得懂这样的“江湖黑话”,恐怕也很难像孩子们那样用得自在说得舒服。一部在少年中间大热的《流星花园》,成年人怎么看都觉得无聊、荒唐且有张扬暴力、金钱至上等错误立场,于是停播。但孩子们就在网上吵嚷得热闹;前些天主演F4到上海,追星族们那种狂热不要命的迷恋,更让成年人看不懂想不通:歌唱得很一般、戏演得也不怎么样嘛。
成人们的告诫说服显得苍白无力。想明白孩子的心思,也许只能学着用周星驰的语调问他们:究竟有什么好,给我一个理由先?而得到的回答可能也是大话西游式的:需要理由吗?
完全没有可供沟通的基点。因为这是一个家长的感觉———“儿子仿佛是月球上的人”。
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新词“代沟”,成了谈论家庭教育、两代人关系时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语,人们不断呼吁着家长对孩子的理解、探讨着如何减少乃至填平这条无形而有迹的“沟”。但20年后,这条沟不惟没有填平,反而变成了一条无法沟连的“断路”。每一时代、每一国家都有的青少年反叛和代沟现象,在网络时代和经历了工业化、商业化剧变的中国社会,正在变成无法拉回的断裂与隔阂。许多传统观念已被颠覆,而对新技术、新语言的掌握,成人比孩子们更像学步者。媒体上不时在讨论“白领35岁该不该退休”,或者家长如何学会尊重和信任孩子的话题,因知识退化丧失着权威的家长,如何在一个“年轻就有潜力就有价值”的时代里,教育从小就被骄宠为“小皇帝”的自我中心的一代?这是今天的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写下这样的疑惑,不只是想表达我们这可怜的一代的失落感,更多的,还是忧虑———但愿只是九斤老太式的忧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