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长中不能承受之炒
|
佚名
一个6岁的孩子写出了7万字的长篇自传小说,6岁半一入学就读起了小学5年级。面对这样的孩子,媒体似乎一下子注射了兴奋剂,采访摩肩接踵,报道连篇累牍。 第一次见到这个被冠以“小神童”的孩子,是在演播室。这是两个月之内,孩子第30次接受媒体采访。作为记者,我有些吃惊,并不是因为他写了多少万字的小说,而是惊于一个6岁多的孩子竟受到如此频繁的关注,他能承受得了吗? 媒体的关注大都是从怀疑开始的,记者们总是先让孩子读一两篇文章,再让他即兴写一篇东西,然后是大同小异的话题。其实,孩子真的能读能写,不过是因为父母有效的早期开发,又能说明多少问题呢?而媒体却因此不负责任地渲染孩子多么“超常”。在此起彼伏的叫好声中,一个6岁多的孩子能有多少理性的思考?在他稚嫩的心里,也许只会被塞进太多盲目的优越感,从而被引向孤芳自赏的歧途。 就在媒体的炒作声中,一所学校破例免费收下了这名“小神童”,可是并没有人力或能力去因材施教。他们真正关注的也许只是一种广告效应,而并非孩子的成长。也是在媒体的炒作声中,家长有些飘飘然了,当老师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时,孩子父亲理直气壮:他每天接受记者采访,哪有时间完成作业? 媒体对天才少儿的关注,似乎不该简单否定,因为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天才少年、超常儿童,在教育普遍受重视的今天,人们也很希望去解读他们的秘密。然而,这种关注应十分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捧”,更忌“炒”。让他承受连成人都未必承受得了的过分关注,只会是对他的摧残。 白居易1岁开始识字,5岁开始做诗,9岁已精通声韵。美国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3岁会阅读,12岁进大学,不满15岁大学毕业,不到19岁就获得博士学位。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5岁开始作曲,11岁开始创作歌剧。没有生活在当代,是他们的幸运。假如他们从幼年时起就遭受记者“围攻”,被传媒炒来炒去,能有后来的成就吗? 孩子无法拒绝超常发展,孩子同样难以回避媒体炒作。一个有责任感的媒体,应该有爱心,有理性,而不该成为《伤仲永》现代版的编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