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百年树人 >> 我是老师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日期: 2002年3月10日
教养的本质是关怀
徐冬梅

   “我的教养在大学里退化了。晚睡的人肆无忌惮地打电话,早起的人报复性地定闹钟,大家言语中也总带着挑衅与不尊重……我不认为在这个环境中仍要做有教养的人。” 

    “上大学后我变了,我不再诚实。开始我对有那么多人作弊想不通,后来我也这么干,却不感到耻辱。” 

    当刘海洋伤熊事件在媒介上沸沸扬扬的时候,有多少人注意到发生在一些大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变化?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种变化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影响? 

    “伤熊”只是一个“果”,如果不去寻找和解决那个“因”,还会有许多的苦果和恶果等着我们。而那些在大学生心中悄然发生的变化,很可能就是未来苦果和恶果之“因”。 

    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杨眉教授与她的学生们一道,求索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生存之道。没有说教,不需“灌输”,学生们却明白了应该进行怎样的选择。 

    请看———首都经贸大学社会心理2001年班师生集体创作,杨眉执笔的社会心理学课讨论

    一 

    与有教养的人相处,能使我们的自尊感、价值感得到充分满足,使人际交往变成享受和互惠互利的长远关系 

    你喜欢有教养的人吗 

    大家都毫无例外地答:喜欢。为什么呢?大家踊跃发言: 

    感觉舒服,被尊重。(王蕾) 

    让人放心、安全,更愿进一步与其交往。(罗博) 

    这样的人理解、体贴别人,不会让人难堪。(楼洪鸣) 

    在家庭作业中,有同学写道: 

    我想,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会希望身边的人都是有教养的。这时候,沟通变成一种享受,他的一言一行会随时触动你的心灵。时间久了,你会惊喜地发现他的一些好行为和思想在你身上也有所体现。(苗靖) 

    有教养的人有礼貌、尊重他人、办事有分寸、说话得体。每个人都喜欢被他人誉为有教养。(吴晶晶) 

    很显然,大家都愿意和有教养的人相处,因为有教养的人能满足我们许多心理需要,能使我们的自尊感、价值感、归宿感得到充分满足,从而使我们的人际交往变成一种享受和互惠互利的长远关系。 

    二 

    有同学提出:有些人看起来很有教养,却有可能是伪君子。如何鉴别?显然,大家把教养、礼节、礼貌混淆了 

    教养能带给我们什么 

    我们自己的教养能带给自己什么?如果我们没有教养,会失去什么?课堂结论是: 

    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尊重和信任,有人缘,增加人生的机会。(罗博组) 

    会使更多的人愿意接近、关心爱护你。而来自朋友的信任、理解、支持和宽容,又会让自己有喜悦感和幸福感,由此带来对自己的认同感,会为今后的待人处世更增添一份自信。(苗靖) 

    自己也会获得满足,感觉美好,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要。(郭杰) 

    没有教养我们有可能会失去什么?大家讨论后的看法是: 

    失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朋友; 

    失去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有可能失去尊严; 

    有可能失去机会并造成事业上的损失; 

    有可能失去成功感和幸福感。 

    不少同学还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些人的教养会不会只是装出来的,而非发自内心的?我们该怎样区分?有些人看起来很有教养,却有可能是伪君子,该如何鉴别? 

    这就牵涉到教养的定义问题。显然,大家把教养、礼节、礼貌混淆了,以至产生了困惑。 

    三 

    没有坦荡胸襟和高尚品质作为基础,礼貌是一种欺骗 

    什么是教养 

    我要大家给教养下个定义,答案见仁见智:温文尔雅、处事有分寸、自重并尊重他人、守信、有礼貌、心胸豁达、遵守公共规范、注重细节等等。 

    小组讨论后大家发现,“对人尊重”和“说话办事有分寸”这两个词出现频率高于“礼貌”。大家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辞典上说: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这样一来,大家明白礼貌和教养不全是一回事,礼貌只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懂礼貌和礼节的人不一定具备教养,而有教养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环境中的礼节和礼貌。比如一个有教养的农民会很好地遵守乡村礼节和礼貌。 

    就礼貌和教养的关系问题,大家在作业中谈道: 

    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李莎) 

    一开始说起教养,我有时会联想到“伪君子”那里去。现在知道,若非出于真心而表现得面面俱到,那只是礼貌,但礼貌的行为坚持一段后可能会改变态度,成为发自内心的,礼貌也就随之转化为教养了。由此看来,礼貌似乎是教养的基础,是获得教养的量变的修炼过程。(路凌燕) 

    没有坦荡胸襟和高尚品质作基础,礼貌是一种欺骗。(王冰玉) 

    我原先认为教养只是外在表现,是做给别人看的,而且越有地位的人越有教养。所以我在陌生人面前总表现得十分有礼貌,一回家就原形毕露,又撒娇又发脾气,全没有了对外人的敬意。但这节课让我发现,教养是一个人内心里的东西,教养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它是对人的尊重、关心与理解,是发自内心的、对所有人表现的平等态度。(朱莹) 

    最后大家认为:教养与礼貌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区别在于,教养反映的是人本质上的品质与道德水平,反映一种积极的对己对人的态度和行为,而礼貌只是人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的对人谦让恭敬的外在举止。它们的联系在于,有教养的人与人相处时总是会借助礼貌这种形式。因此,我们既不能说一个社交场合彬彬有礼而私下总说人坏话的人有教养,也无法说一个“刀子嘴豆腐心”,十分热心助人的人有教养。 

    换言之,我们既需要内在道德品质的美好与完善,也需要外在行为举止的礼貌与得体。两者统一,才有助于我们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否则,别人对我们要么“避之惟恐不及”(如果我们是伪君子),要么“敬而远之”(如果我们是满口粗话的热心人)。 

    四 

    关怀不仅止于他人,也包含了我们自己。它使你具备了一个可以依赖的重要外在资源:健康的人际关系 

    教养的核心是什么 

    “教养”在良好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加深同学们的认识并激发他们对教养的向往,我再次使用专题讨论和家庭作业的形式与大家共同探讨有关教养的问题。 

    讨论激发出同学们身上蕴藏的潜能。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同学们在此问题上的许多困扰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我知道,在纷繁复杂、急功近利的思想面前,谈教养谈对人的关怀有一定难度,但是,在大学———这个制度化培养人才的最后场所里,这是必须坚持的。 

    对此,大家讨论结果有:有爱心,尊重他人,做事有分寸,善解人意,温文尔雅,注重细节,关心他人,心胸宽阔并发自内心等等。我想还可以加上:正派真诚、光明磊落。 

    我要大家再作提炼,楼洪鸣同学提出:教养的核心是体贴。 

    我提出还可以考虑另一个词:关怀。 

    我的观点是:关怀是上列所有词的核心,像对人体贴、尊重、善解人意、为人正派真诚、做事有分寸、光明正大等都可以由关怀———对己、对人的关怀派生出来。 

    例如,我们为什么和人见面要打招呼?因为这可以表达关切和尊重;为什么公众场合说话声音要低?那是因为避免妨碍别人;为什么做错事要说对不起?因为这样能弥补给别人造成的不快;为什么要温文尔雅?因为恶语会伤人;为什么要光明正大?那是因为行为不端将损害他人利益……所以,一切我们称之为有教养的行为,其本质都在于———关怀。 

    大家接受了这一观点,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教养的本质是对人的关怀。因为关怀,我们才能注意并准确地把握交往尺度,给别人留下了必要的私人空间;我们才会克服种种不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注意处处使用礼貌用语,努力营造文雅平和的氛围。(王蕾) 

    只要我们心中常常想着别人,并使用恰当的言语行为,一定会使我们身边的人感到舒服,也可以带给自己快乐。(吴晶晶) 

    其实,这种关怀并不仅止于他人,也包含了我们自己。 

    人际交往有一条基本规则:你怎样待人,别人也怎样待你。你关怀别人,对别人体贴、周到、真诚、正派、尊重、得体,别人通常也会反过来如此待你。久而久之,你就会具有人际吸引力,你的社会交往、社会赞许需要就能得到充分满足,于是,你便为自己创造了一种有助于持续发展的良好的人际环境。 

    如此,你便具备了一个人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外在资源之一:健康的人际关系。 

    因此,教养中的关怀是一种有助于人际交往进入良性循环的对人、对己的大关怀。 

    五 

    做有教养的人难不难 

    “只抱怨‘世风日下’是没用的———‘越在黑暗中越做光明的事’,我深深地折服于这种逆水行舟、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 

    我惊讶地发现,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竟存在着很大的困扰或说认知不协调(认知不协调:社会心理学术语,指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一致的认识。以对教养的认识为例,一个认识是:“有教养是美德”,另一相矛盾的认识是:“有教养的人会被人利用”。这种对同一事物的矛盾看法会导致人心理上的紧张与不安)。 

    上大学之后,我的教养在学校里退化了。现在的环境松松散散、得过且过,没有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寝室无教养,晚睡的人肆无忌惮地打电话,早起的人也报复性地定闹钟,大家言语中也总带着挑衅与不尊重……我不认为在这个环境中仍要做有教养的人,但我对外面的朋友还是努力做到得体大方的。 

    上大学后我变了。首先,我不再诚实。周围不少人作弊换取高分,开始我想不通,后来我也这么干,却不感到耻辱。我开始怀疑我对教养的最初理解,它并不像想像的那样神圣,完全可能被一些伪君子所利用。有些人当面彬彬有礼,却在背后“捅你一刀”,什么样的教养我们才可以信任? 

    有的人曾很有教养,但受到伤害后也渐渐怀疑自己的行为,最终放弃原则,随波逐流……也许这样会很快融入到大环境中,但内心却永远也掩藏不住因违背自己而产生的巨大痛苦。(苗靖) 

    我们在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教养的人,可周围又有多少没有教养的人?我们是做真正的自己,还是暂时妥协?(李倩) 

    …… 

    大家的上述观察与观点值得深思,我们周围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若扩展开来,社会上的问题还更多、更大。 

    但我们能否因此放弃对教养的追求?那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又让我们失去什么? 

    放弃教养最初肯定有一时的轻松与方便。从理论上说,我们从此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做任何想做的事,而不必顾忌他人的感受。因此,放弃教养可使我们得到更多自由。 

    那么,我们又会失去什么? 

    我们首先失去主流社会的接纳,因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长期忍受不懂得自我约束的人。 

    我们还失去周围人的关心和尊重,因为没有人会长期看重一个只顾自己的人。 

    最糟糕的是,我们将失去对自己的尊重。因为我们会为背叛了天性中美好的部分而看轻自己。这种看轻将渗透到对自我认识的所有方面,使我们渐渐不喜欢自己,就像我们不喜欢缺乏教养的人一样。 

    一个被他人排斥和看轻的人,哪里去满足自己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一个被自己看轻的人,还怎么能快乐和宁静? 

    这样看来,大家面临的是两难选择:放任自己,还是约束自己。或者是,做无教养的人还是做有教养的人? 

    每种选择都有得有失。差异只在:前者的失是长久的,后者的失是短暂的…… 

    经过对比和权衡,同学的选择是———关怀他人和自己,做有教养的人! 

    从眼前看,我们将为此付出一些代价:比方我们要学习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学习礼节和礼貌。但是,为了自己能进入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也为了满足自己内在对教养的需要,还是要学做有教养的人。 

    适当地保持一点“我行我素”的气魄还是必要的。当你认为是正确的时候,不要过于在乎别人的行为,尽可能地忠实于你的信念。越是在迷乱环境下,越要摆正方向,把握自己。(苗靖) 

    当我们茫然不知所措,分不清哪句是真情流露,哪张笑脸是伪善的时候,只抱怨“世风日下”是没有用的。老师的话使我释然和感动———“越在黑暗中越做光明的事,这就是教养(注:我套用了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一句话)。”我深深地折服于这种逆水行舟、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也使我受到警醒和鼓励。(王京津) 

    六 

    必要的捍卫是对自己的关怀。当然,这种时刻仍然可以举止得体、行为优雅 

    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我们已经知道:礼貌若无关怀就成为做戏,关怀若以不得体的方式表达,别人不仅无从体验,还有可能被伤害。 

    因此,要做有教养的人,既要具备关怀的内涵,也要学习关怀的种种形式。 

    首先,怎样做到关怀? 

    要使有教养的行为变成一种自觉的习惯,我想:一要弄清什么是有教养的行为,什么是没教养的行为;其次,要有一颗博爱的心,不断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马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还可以加上:己所欲,勿强施于人。(郭静) 

    尊重他人和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最根本是对他人的关怀与体贴。只要我们心中常为别人着想,并加以恰当的言语行为,一定能使周围人舒服,也会使自己快乐。(吴晶晶) 

    是的,关怀不仅指对他人,也包括对自己。但是,从实际生活来看,做有教养的人除了要付一些必要的代价之外(如自我约束或自律造成的不便),还有可能受到伤害。 

    有时候,大家对有教养行为的坚持会被无教养者利用。一个自我中心者会有可能利用他人的关怀,向有教养的人提出许多无理要求。若真遇到这样的处境,我提醒学生:关怀他人不等于牺牲自己。因为健康的人际关系强调互惠互利,双脑双赢。所以,面对无教养行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有意志和能力捍卫并保护自己。否则,一味谦让会助长对方的无教养,破坏人际交往的互利规则,而且会让我们对自己的教养行为产生怀疑。 

    对此,同学们也谈了自己的认识: 

    对无教养的人讲教养,可能使自己陷入窘境。面对这种状况时,我觉得应有的态度是:我是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了。(某同学) 

    我一向注意让学生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对上述问题,我的看法是:必要的捍卫是对自己的关怀。当然,这种时刻仍然可以举止得体、行为优雅。也就是说,我们力求以正当得体的方式捍卫自己,而不要降低自己,用对方无教养的方式“保护”自己。对此,西方一位政治家的名言是最好的范例:“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将用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直面不同观点甚至信念,这是怎样的大度与优雅!这就是教养,是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与关怀。 

    学习关怀,更要学习表达关怀,否则,教养只是一句空话。 

    形式与细节是两个不可忽视的概念。细节是组成形式的要素,如果一个人给人缺乏教养的印象,那一定是他的细节出了问题。 

    对此,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体会: 

    做自己的事时要事事留意,在宿舍看电视时要想到有人在学习,用公共电话时想到别人在排队。(王冰玉) 

    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开始。比如按时上课,认真听讲;课前关掉手机;进入自习室不大声喧哗;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进他人寝室前敲门等,这些都是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做到的事。(苗靖) 

    只要做到两点就可以了,一是注重细节,二是注重他人感受。(王岩磊) 

    …… 

    到此,有关教养的专题讨论暂告一段落,这次讨论不仅激发了大家对教养的向往,而且也激发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对此,杨怡虹同学的见解很有代表性: 

    慨叹别人缺乏教养是无益的,但使自己越来越有教养则很现实。从不随手扔垃圾做起,希望能感染身边的朋友,进而影响其他人,这样一带十,十带百,全北京的人都具备这样的教养,这一愿望或许就能实现了吧?到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时,在我们的硬件设施达到世界一流时,人们的教养能不能与之匹配,也成为世界一流的呢? 

    结语 

    正写此文时,突然听到清华一学生伤熊事件,震惊中不禁想到,如果他懂得对生命的关怀,那可能是另一种情形…… 

    学校向来重视对学生的品德培养,但仅仅依靠道德教育是不够的。我相信这个学生从小到大一定受到了应有的道德教育,而他的内心世界,仍很难真正感受别人的痛苦与欢乐,缺乏对他人的同感。 

    我一直尝试一些方法,让学生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最终完成自我选择。我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教养,并立志:要让从自己教室走出的学生都有很好的教养。 

    但有关教养的内容太多了,直到有一天,我从中提炼出“关怀”这个词,这是一个可以使学生教养行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关键词。 

    我以为,以关怀为本质的教养包括了三个层面。最低层面可以使我们守住底线伦理,使我们不至做出伤害他人的事;中间层面是怎样以得体的方式与他人交往并表达对他人的关怀;最高层面的教养有更丰富的内容,它体现了对人、对己的大关怀,如自立自强———把对他人的麻烦降到最低;如尊重他人的选择———决不以关怀之名行操纵和干涉之实……但由于课时有限,对教养的深入讨论只能留待以后进行。 

    教养使人可爱,如果我们懂得关怀,我们就会变得可爱。而不久我们还会发现,这个世界将会以越来越多的可爱回报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