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贵有疑
|
曹晓明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于每位同学都有提问机会,我曾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质疑卡”。一次上完高三语文课后,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学递给我一张“质疑卡”,上面写道: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以“右”为尊,而《倍陵君窃符救赵》中则说以“左”为尊,它们讲的都是秦以前的事,为什么不同呢?
事后我查阅了原文,前者是“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后者是“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在另一堂课上,我就此问题作了解答,并特地表扬了该同学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待学习似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视头脑为“口袋”,永远敞开着,被动地灌注知识,习惯于死记硬背;而另一种则是将头脑接受的各种知识信息主动地进行处理,好疑善问,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实证明,后一种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成效的。我曾在某届参加过高考的毕业生中作过统计,那些平时勤奋学习而又善于提问的10位同学(一学期平均提问数为23.1)的语文高考平均分明显高于提问最少的10位同学(一学期平均提问数为5.3)的语文高考平均分。
究其原因,就上述同学所提具体问题而言,牵涉到两篇不同课文,且出于不同的两册课本。这说明此种学习不是孤立静止的,而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对比,从别人司空见惯的文句中找出矛盾,因而产生了疑问。
作为家长目光不能再为“分数”所囿,要学学一些海外学生家长的做法,不必每天查阅孩子“考了几分”,而是鼓励孩子上学要大胆多问几个问题。据统计,全球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是犹太人,占15.47%;而美国获此奖最多的也是犹太人,占28%。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犹太民族十分重视家庭教育,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朗所说的那样:“我的祖父……他总是教育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自己知道为什么。在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而接受任何一件事物,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为,这点是犹太孩子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当然作为学校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时时注意指导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使之成为开拓型的有用人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