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浮生杂记一百则
|
小号鲨鱼
之一、得之我幸 行车途中,看见路边的梅花开了。 自从来南京,每年春天,梅花山总是要去一趟的,不凑热闹,只赶花期。梅花与樱花,很有几分相似;但樱花花期更短,任你如火如荼,一场风雨便落得一片不剩,有一种绝决的意味。和歌里很著名的一句:但见樱花落,令人思往事。大约便如子在川上一般,所谓逝者如斯吧。 这一点固令人生怜,却不及梅花的韧性,梅花是陆续开,次第谢,二者的差别,倒令人想起中国与日本民族性的不同来。这些都是妄语,花只是花,开谢之间,半点不由人。 所以去看。便当作一场约会,花与人的。徐志摩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句话,应对花言。 想起某日烟花,见满天舞,七彩如幻。百花从中,烟花谢得最快。然而一生之中,能看几次花开花落?得见烟花,甚幸。 之二、闲书四种 从朋友处索得一书,是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的《闲书四种》,四种为: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沈三白的《浮生六记》、陈小云的《香畹楼忆语》以及蒋坦的《秋灯琐忆》。其实之前都看过,然而把这四种放在一起,确实比较有趣,因此接书之际,心中大乐。 合在一起的好处是能见高下。题材则一,都是男人笔下的女人。单以文名而论,冒襄自当居于魁首,何况他所记述的是董小宛这般神仙也似的人物;但如果依照我的排名,这篇仅列第三,浮生六记为首、秋灯琐忆次之;更进一步,论及文章中显出的情之深厚、品之高下,则冒氏当居末席。 这里其实也有些缘故。香畹与影梅,所记录的大约是妾;而另两种记录的是妻。妻与妾,在现在看来好像不是什么大事,在当时则譬如天壤。简而言之,妻偶尔还有做人的权利,妾则只是侍奉他人的工具。浮生与秋灯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都是将人作人看待的,而另两种虽也有人味,终脱不了居高临下的口气。 交友当如沈三白、陈芸娘。最喜三白处:事实上是亲生弟弟的阴谋,害得他与芸娘被逐出门,漂泊困顿,甚至父亲去世,其弟也处心积虑不让他知晓,还挑唆债主上门,最终霸去了全部家财。然而三白在文章中也只是隐晦地暗示,自始至终无一怨怼语。至于穷愁潦倒之际,辛苦一年赚来的银子,朋友一说有事,则双手全数奉上,唯恐不周至,而芸娘也典当相从,竭诚谋划,则二人笃于友情可知。布衣侠士,强胜名门公子。 按明末清初一节,六字可以概括:乱世、才子、佳人。然而乱世佳人,犹胜才子,其刚烈勇毅,男子多有不及。钱谦益降清,而柳如是投河,虽未死成,最终还是以投缳自尽挽救了钱氏家产;桃花扇之绝唱,李香君固令人感佩,侯方域终怕死失节;即如影梅庵中董小宛,能于乱军丛中孤身寻冒氏,之死矢靡他,而冒氏对陈圆圆一直念念不忘,有负佳人多矣。 性情是天生的,与后天的教养无关。书读得多了,未必是好事。万卷无一用。庄潇洒说我的文章里戾气重,不和谐,还是有道理的。骨子里我比较看不惯书生,然而自己却又不知何时染了些书生习气,于是越加地看不惯,基本上已经成了个怪圈了。宁作江湖客,不向庙堂行,像我这种,是欲学令狐之笑傲而不可得,到临了变成了莫大。江湖歌者,无非胡琴中一曲潇湘夜雨,在深巷之中悄然远去。 之三、风景 路上,红绿灯前头停着一辆摩托车,很招摇地闪着灯、涂着七彩的颜色、用超大分贝的音响放着歌。车上坐着一对情侣,男孩染着头发,打扮有点朋克,傲气地仰着头;女孩长头发短裙子,双手紧紧抱着男孩的腰。车后面用带着荧光的纸写着“我爱某某”,应该是女孩的名字。这样不可逼视的青春和爱情,张扬得仿佛随时候要漫溢出来。 旁边是另一对,同样年轻,似乎是进城打工的农民。男孩在前头,骑着一辆三轮车,上面杂乱地放了些绳子、箱子,女孩就在杂物堆里小心地侧身坐着,手也是那样搂在男孩腰间。穿着淡绿的碎花衬衫,圆脸红红的,扎成辫子的头发有点松了,有几绺垂在鬓边。男孩转过头,好像在说什么,脸上满是笑。 两对儿,两样风景,都喜欢,都好。 之四、大地的孩子 家门口来了一只猫,我们叫它乞丐猫。白色的,眼睛大,个头很小,相当瘦。 说它是乞丐猫并不是因为很脏,相反的,它非常干净,几乎到了一尘不染的地步,很难想象野猫有这样的洁癖,所以我们一致判定它为驯养之后的弃猫。这猫每天都来求乞,在我们门前,对着任何一个过往行人叫,蹭啊蹭的,求得一点残羹剩饭。我把家里的猫粮拿给它,它看见了欢喜得要发疯,我因此推断以前它是常吃这种食物的。 后来干脆在门口放了一个盆,各家有什么剩的东西就倒在里面,等它来吃。它也就形成了习惯,每天下午过来,领它的那一份施舍。但是始终都不知道它住在那里,总之来了就吃,吃完了就走。 开始动过脑筋,想把它带回家养;但是家里已经有了一只,两只猫在一起,估计会打架。小姨家里没猫,就想动员她抱回去,她也有点动心了。毕竟这只猫很明显是被驯养过的,家居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发现,也许这件事就成了。某天无意中抬头,突然发现楼下的简易棚顶,绿树掩映之下有一堆白影。仔细看了看,大吃一惊:一二三四五,竟然有五只小猫,都是刚满月的样子。乞丐猫躺在中间,怡然自得的样子,俨然一家之主。 想想非常后怕,幸好没有当真抱走它,否则就害死了这五个小东西。乞丐猫瘦小极了,好像只有几个月大的样子,谁能料到这家伙竟然是一堆小家伙的妈? 这一家子现在还生活在简易棚顶上,下雨天就躲在棚顶伸展的树枝下。先前的那些担心看来不必要,无论是否被收养,它们总可以活下去。大地的孩子,就是这么长大的。 之五、沧桑红颜 听今何在找来的老歌,有巫奇的《难为男儿汉》,是当年一部很老的连续剧《秦始皇和阿房女》的主题歌,找了很久,居然如此意外地被发现了,惊喜。 假如半生奔走,最后留不住红颜知己为伴,就算手握无边江山也有憾。 只能是歌词吧。江山与红颜,绝大多数人还是会选前者。何况,有了江山便可坐拥佳丽三千,而失了江山的,多半也失了一切。如霸王和虞姬,又如吴三桂和陈圆圆。 那时候真喜欢赵雅芝。没缺陷的柔美,眼神却刚强,又倔。上海滩没看上,我第一次看她是在港版楚留香传奇里头,她演的苏蓉蓉,当场就惊为天人。郑少秋那时候多年轻啊,眼睛里没有后来戏子般的油滑,有的是真情和锐气,绝配。后来放了戏说乾隆,仍是这两人,都老了,看了还是舒服。 《秦始皇与阿房女》,看的人估计不多。是她跟刘德凯配的戏,故事差不多忘了,只记得一个场景:秦始皇的母亲赵姬第一次见阿房女的时候,说,抬起头来。于是阿房抬头,那一瞬真美。赵姬凝视着她,然后用极肯定的语气说,你是赵国的姑娘,我看得出。燕赵的女子不一样,她们的眼里有沧桑。 至今都在想,这样年轻而沧桑的眼睛,是怎么来的呢? 之六、浮世尘缘,只求一夜 是东方不败里的台词。从前竟没有好好看过这部电影,想起来也很奇怪。 说这句话的人是思思,东方不败的爱妾。东方不败以她代己,与令狐冲一夜情缘,令他不可忘了她。在导演或是无心,但其实却点出了整部片子的基调,如浮岛一般飘浮不定的世事人心,偶尔有情感的微光闪过,然而却只是一夜,一瞬,一剑。 江山笑,竟惹寂寥。回头看时大吃一惊,个中人物竟无一快乐。所求不得、所愿不遂,进退维谷、前途茫然。以东方而言,男与女、君临天下的权欲与月下逍遥的痛饮、老谋深算的心计与单纯明白的心事、狠辣歹毒的手段与天真犹存的情痴……如此奇特而和谐地在一个身体中共存,实在是匪夷所思。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到头来不过一醉,则种种风云天下,细想甚无味。 一边写着,一边看,故事也已到了尽头。令狐冲追问东方不败:到底那晚的人是不是你?垂死的东方说:我不会告诉你,我要让你后悔一辈子。这样的浮世尘缘,竟如朝露,来无迹,去无踪。 之七、江湖萍踪 央视放过一个纪录片:金风、细雨、江湖。真好,可惜,知道的人似乎不多。 关于武术,曾经想搜集点材料,写点东西,后来觉得实在太多了,怕麻烦,于是不做。以前一个师姐,年轻时候曾经是省里的武术冠军,后来武术队解散,她去当了营业员,前些天一问,人已发胖,据说已超越130斤。想当初舞剑之飒爽英姿,秀雅窈窕,真如全身上下一道白光缠绕,好看极了。这样想想,有点不堪回首了。 其实最早喜欢的武侠是梁羽生而不是老金,那一年老爸出差,带回来一本萍踪侠影,当时就迷了。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男主角不穿白衣服的一律不看,好像武侠就该是那个样子。 谁把苏杭曲子讴?桃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古愁。这首诗到现在还能背得出。 梁的东西还是喜欢的,萍踪最好。写情,真挚而不流俗;写人,极美极纯。那种恩仇之间的怅惘和无奈十分传神。香港拍过一次,刘松仁和米雪演的。在当时的眼光看来不错,现在却不知道还有没有看下去的勇气。只记得歌中唱道:只等某年某月,赢这最痴一仗。 想起疏影也喜欢梁羽生,可惜那个名花倾国没写完。其实,梁羽生笔下的女子更有独立的性格,而不是陪衬。如厉胜男。由此想,三个人中,他也许倒真是最尊重女子的。 之八、醇醪与苍蝇 “七八个姑娘哟,我只选择了你;从山前到山后,谁也没有你美丽……” 唱这首歌的人并不美丽,我在屏幕上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五十多岁了,胖,且看上去更老,满脸都是风霜留下的印记。炉火正红,这个鬓发已然花白的鄂温克女人就坐在炉火旁,用低沉、柔婉、清朗的声音,用我不能懂得却深深着迷的语言,歌唱她年少的爱情。而她99岁的母亲——酋长的妻子、部落的精神象征在炉火旁缓缓地讲述久远的故事。 这是纪录片《最后的额鲁古雅》中的一个画面,说的是关于鄂温克猎民下山定居的故事。故事把人和驯鹿、和森林、和自然的感情拍得极其真实动人。然而真正打动我的是这首歌,是这个曾经经历过与爱人两次死别的女人唱出的歌。让我惊奇的是,歌声里并没有想象中的悲伤,却有着满溢着的温柔和幸福。 十套还是有些令人尊敬的内容,如百家讲坛,如探索发现、地图上的故事之类,这个纪录片,便让人如饮醇醪,不过另一个,看了却象吞了苍蝇。那是一个访谈类节目《大家》,主持人好像姓马。访谈类节目很大程度上要看主持和嘉宾的素质,这次的采访对象是两弹元勋彭桓武,按说应当不错,不料这实在是一次糟糕透顶的访谈,马的表现之差让我吃惊。最大的问题是根本不考虑采访对象的感受,我甚至怀疑她有没有听清对方的话。此外,她似乎有煽情的习惯,从头到尾都在希望彭老流点眼泪,老头也倔,就是不肯,没办法了,节目结尾的时候她又用一种发现新大陆似的语气,说老头是个感情丰富的人。 似曾相识,想起前几天好像也看过这档节目,她最后也是这么说另外一个人的,看来是惯用手法了。煽情比倪萍尚有不足;矫情则各有千秋。 评价四个字:俗,且不知趣。 之九、偶见 去小店铺吃面,见五女,均在四十上下,衣衫普通。其中一人看上去略显富态,掏钱买了4碗面,请其余人吃,自己说是有事先走。众女推辞半天,说了不少客气话。等那人走后,听到对话如下:甲:这个人就是这样的…… 乙:是啊是啊,上次也是她请客,穷大方。 丙:喜欢现(方言,炫耀的意思),不就是老公……(以下没听清) 丁:听说她老公跟她……(以下为jjyy,也没听清) 随后四女大笑,作满足状。寒毛倒竖,赶紧推碗走人。 慷慨的行为在嫉妒的眼中只能得到这样的下场。 之十、遣悲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是元稹的悼忘诗,果然是好;至于其人,不去说他了。 以文字的方式存在,会带来许多问题。文字是工具,能驾驭它的人会显得比别人高贵/聪明/深情,然而这些都不是真的,是文字赋予的假象。同样是爱,因表达方式的高下常会被人误认。元稹被后世目为悼亡鼻祖,其诗读来令人酸鼻,想其人必也至情至性。然元之为人,恰恰并非诗中所述。说什么“终夜长开眼”,其实是贪恋富贵,攀龙附凤。而会真记里那一番关于尤物的言论,坏人名节又大言不惭,真真是无耻之尤,则其人可知。 看来看去,文字,谎话罢了。多少不义,假汝之名以行。 之十一、人间世,逍遥游 其实谁都知道人间世是无法作逍遥游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么雄奇瑰丽的景象,只在想象中出现。然而以如此足可睥睨天下的巨鹏,竟至于“怒而飞”,则其不快乐、不逍遥,可想而知,何况人间世如蝼蚁一般的下界众生? 佛曰:众生皆苦,于是寻求解脱。宗教、书籍、网络,沉进去,在身外世界之内构筑精神世界。这个过程就相当于在沙滩上建造大厦,费尽苦心,添砖加瓦,雕龙绘凤,令其富丽堂皇,令其典雅精致,然而只在潮来潮去的间隙中存在,当下个潮头卷起的时候,便消失无踪。幸运的,或留下几片残砖碎瓦供人把玩,大多数则湮没于浩瀚沧海。 扯远了,其实想说的是,两个世界之间是有区别的。现实中不能达成的梦想,灵魂深处逍遥游的愿望,会在另一个世界以另一种表达出来。还是庄子,作鼓盆之歌,难听一点叫逃避现实,说的文一点则是用身内的世界弥补身外世界的缺失。曾经沧海并不难,难的是在潮头来去中仍能保存这脆弱如沙滩上的建筑的内心。若经历了真正的江湖,还有勇气做梦,那才是值得钦佩的。 之十二、七杀碑 早期武侠,有朱贞木之《七杀碑》,源出张献忠在蜀中所立碑文:“天以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骆宾王讨武则天,一篇檄文洋洋洒洒,人非和顺、地实寒微、入门见嫉、掩袖工谗,写出这几句的时候何尝不是洋洋自得,谓有笔如刀?然而于大周天子,则只得一句“好文才”。三国演义中陈琳讨曹操,反治愈了曹操的头风病,怕也是受了这一段影响。最可怜的是司马、铁铉等辈,以为文章千古,史笔如椽,事实上何曾有之?白搭了身家性命。倒不如张献忠,血淋淋的七个杀字,胜过一切文章。 自来书生意气,不如武士长刀。张献忠一竖子耳,不足与语;然手提三尺水,斩尽不平事,原也只要一个“杀”字,不需多非唇舌 之十三、回家 父母回了一趟老家,办理公证:把家里的房子、东西全留给二伯伯。这样想想,我也有好几年没回去过了。 爷爷在的时候,每次回去都是大摇大摆地到处乱跑,觉得那里就是我的家。爷爷不在了,一样的屋子,一样的院子,立刻就陌生起来。最后一次回去,院子里从前种过草莓的小花坛已经被拆了,盖了一个小屋,说是放放工具杂物;奶奶的菜地是早就荒了,没人料理,先长了杂草,后来嫌蚊子多,索性用水泥铺上;爷爷跟奶奶两个人的屋子里现在住的是堂妹一家,装修过了,以前奶奶在世时死活不让动的红漆木地板也早拆了。看着恍惚。 我是爷爷最疼爱的孙女,那原因有一半是因为我和他一样,天生有些文字方面的癖好。家里原来收藏了一些东西,印象深刻的有一部完整的线装本《史记》。五岁那年爷爷在清理书橱,我守在一边看,爷爷就说:“这个等我死了,留给你。”他是说话特别直接的人,从来不讳言生啊死啊之类的事情。可是最后他也食言了,把它捐给了老家的图书馆。此外就是字画,很少,他对这个不感兴趣。但朋友送他的,他都裱起来,郑重地挂着。记得有一幅行草:“故国重到原非客,水调高吟行爱园。”落款是李一氓,笔迹很潇洒,行书之中夹着篆字的笔法,我曾经临摹过,却怎么也学不象。他看我喜欢,就说谁喜欢就给谁。现在它们应该仍然留在老屋子里吧。 老家的习惯,喊爷爷是叫爹爹的,所以爷爷奶奶在我们的口里就是老爹老奶。我自己的习惯是把声音拖长一点,在后面加一个“呀”字。以前这么叫,觉得很顺口。前天父母回来,就说起老家的种种情况,老爹怎么老奶怎么,都是过去的事情,听在耳朵里感觉就像他们还在一样。真奇怪,好像直到这时候才想起来,这一辈子,没有机会再这么叫一次了。 之十四、途中三事 万卷书,万里路,路上能学到不少新东西。比如这次去苏北,就学到一个新名词。某铁路土法上马,造成一条路要全部重修返工,6个亿。问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先用少的造价预算争取项目,争取来之后,再不停追加,到那时,鱼在钩上,东也好西也好,都只能随他,谓之:钓鱼。恍然。 第二桩是看到高速公路边的大招牌,写着某某养鸡场。同行一人说鸡场怎么能建在路边,那么吵,鸡都不下蛋了,至少也是减产。司机笑言:给官看的,领导坐在小车里看风景,一眼看见养鸡场,不错不错,农业发展得有成效。建在村里,给谁看去?默记之,果然,一路上不停有路牌伸出,有养鸡场、养鸽场、万亩果园、花木试验园……等等等等,琳琅满目,仿佛全苏北的农业基地都在这一条路上了。 第三桩则是耳闻。席间说起二人绝技,均为政府官员,一人嗜酒,一瓶酒一入手,即可掂出年份,盖年代越长,酒量越少,光凭手感即可断定,误差不超过一年;另一人嗜钱,一封红包一入手,即可摸出多少,几张五十、几张一百元,张嘴便来。这二种实在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想世上竟当真有,所谓行行出状元,佩服之至。 之十五、十七岁的爱情 睡不着,起来看电视。放的是大汉天子,有个很平庸的情节,男孩跟女孩争着为对方去死。开始不以为然,突然剧中人说了一句:他才十七岁……不知怎么的眼泪就下来了。 十七岁的爱情……怪不得。所以说到死的时候才那么幸福,那么坦然。那些最初的东西才最值得珍爱吧。 十七岁的爱情没有世故,没有犹豫,没有试探,没有将来。十七岁的爱情刚开便绝美,凋谢时也留下一生的回味。所有关于爱的美好,已在那一年消磨殆尽,如熊熊燃烧的烈火,一瞬间耗尽了生命中的氧气。 等到白发苍苍,等到心在岁月中变得粗砺,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感想。那些陪伴我们走过青葱岁月的忧愁,终将远走,在我们变成葱头的时候。 之十六、面具 前日无意中看到大明宫词,太平与薛绍初相识的一段:无忧无虑的少女嬉笑着揭下了一张面具,随后,那男子温雅一笑:小姐,你认错人了。 于千万人中遇上一人,没有太早,也没有太迟。只是——你认错人了。 文字是另一层伪装,它不能说明什么,就像昆仑奴的面具,面具之后我仍是我,你仍是你。面具没有生命。 之十七、复活的军团 央视国际网站上有纪录片《复活的军团》解说词,说的是秦帝国的军事与政治,看了很是感慨。真实的历史远比虚构的小说震撼得多。多些这样的记录片,比起英雄之类强得太多了。天下,狗屁的天下,如蝙蝠所言,朕自取之,与尔何干?竟有升斗小民不自量力,以为天下可以出自自己的一念之仁,纯粹是中毒太深,死得活该。倘我在场,当补上一箭,以惩其如此不自量力,竟然妄想跟着老谋子去骗老外的小金人。 风风大风,有场景,无真实;有画面,无主旨。 之十八、似是故人去 这个冬天的深夜里我开着音箱,听那一首《似是故人来》。而此刻各大bbs的讨论版上,正在热烈地传播着各种消息:她死了。她没死。香港的电视台都播了,早就不行了。经纪人说的,她只是深度昏迷……我的鼠标漫不经心地从这一条条的消息上掠过,如同我漫不经心地听着她的歌。 终于,还是,死了。 等待在养和医院门口的大批娱记们松了一口气。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向各自的编辑部发出消息,同时暗自庆幸这一晚的辛苦没有白费,事先准备好的稿件和资料派上了用场;聚集在bbs上的网民松了一口气。他们扮演着先知、悲悯者或审判者的角色——至少在未来的两个月内,将不缺乏谈资。 人生本是一场秀。何况,是个艺人,是个一辈子活在秀中的人。 预计:会有热销大卖的经典旧碟,会有短暂上升的报纸销量,会有无法证实的生前绯闻,会有铺天盖地的纪念文章,就像之前去世的张国荣、柯受良等等一样——唯独的,再也没有这个人。这人世间的喧闹,不相干。 似是故人去。 之十九、时光倒流七十年 跟朋友聊起时光倒流七十年这部老片。电影里有几个极富意味的道具:怀表、音乐盒、硬币——当然,还有那张照片。古老的旅馆储藏室中,一缕淡淡的光线洒下,空气中有飞舞的轻尘,而“她”在那里,在发黄的照片上,微笑。这笑容超越了时间,让四周的一切黯然失色。正是这笑容让年轻的理查开始了他的时间之旅。 故事在继续。理查回到了过去,也见到了“她”,并相爱。摄影师们正在为她拍照,正在此时,理查出现在门口,四目交投的一刹那,她笑了——“嚓”地一声轻响,这笑容于是永恒。 原来如此。开始就是结束,每一个结局都有因果,而这因果恍若前生。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了,当然,和珍西摩尔的美丽有关,那一笑当真是倾城的,所有的欢喜、甜蜜、温柔都融合于其中,眼角眉梢象是在爱中浸浴过,发出恬静却夺人的光辉。 直到某天中央八台放一部叫《女医生》的电视连续剧,主角是个端庄温柔的中年女子,不经意看了两眼,觉得还不错。到剧场论坛见有人在讨论,忽然有人说,这个就是珍西摩尔啊,演时光倒流七十年的那个。大惊。 竟不曾见当年的一丝痕迹,原来,时光当真不会倒流的。 泪水太咸,笑容太甜,烦恼太多,未来太远。而这一切的消逝都是、不知不觉。 之二十、身边的爱情 两件事,都发生在熟人身上。 一个是下属工厂的一位副厂长,三十多岁,内向,样子看上去很老实,话不多。来拿货款都是往那儿一坐,静静地等,不像有些厂里的人会和业务员套近乎。 工厂在一个偏僻的小县城,这副厂长有妻有子,学历也就是高中,但确实比较内秀,聪明。厂里的老厂长快退休了,很赏识他,眼看就要把厂子交给他。就在这时候,厂里搞起了业务自动化,要上一个软件。软件公司在上海,就派了一个女孩过来,帮忙设计服务。女孩是大学生,挺年轻的。 派驻了四个月,相安无事。突然有一天,副厂长和女孩一起不见了,只给厂长留了一封信,信上说自己对不起老婆孩子,但是已经不能自拔了。这三十多岁,家庭事业都很稳定的男人,私奔了。整整三年,再没人听说过这一对的下落。 另一个是客户公司的业务员,女的,二十多吧。业余时间喜欢孤身一个人出游,算是驴友。一次到青岛,深夜,打了个车找旅馆。开车的是个快活小伙儿,顺手就把她拉到一个什么宾馆去了,一问,房间差价钱还高,才发觉自己被宰了。 本来也只好认倒霉。第二天刚准备出门,没成想冤家路窄,正好小伙儿拉了另一个顾客到门口,又遇上了。这就要吵架,小伙子自知理亏,说这样吧,我今天连车带人就包给你了,不收钱,带你去玩儿。 结果俩人好上了。今年年初,女孩辞职去了青岛,结婚去也。 原来这世上,还真有爱情这东西哪。 之二十一、藤牌军 这两天一直在放李连杰电影回顾,有一部是以前没有注意过的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里头有一段,黄在破蜈蚣的时候,头戴尖嘴铁冠,脚穿铁爪,以藤为盾当作两翼,其实这就是传统的“藤牌”。 以藤为防护很久以前就有了,三国演义里七擒孟获,有一段是火烧藤甲兵: “其手下军士,俱穿藤甲。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内,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却才造成铠甲……因此号为‘藤甲军’。”这玩艺坚牢程度,箭矢不能透,刀剑不能穿。但诸葛亮却抓住了藤甲油浸最致命的弱点,以火攻之,结果让这帮借来的兵全部歇菜。 福建民间武术里至今还有一样独门兵器,就是藤编的斗笠,主要用于防守,比起钢铁的盾牌来轻便好使,想必便是铁鸡斗蜈蚣李这个武打设计的蓝本。藤牌的做法沿袭了藤甲,鹿鼎记里提到郑成功以藤甲兵大破红毛鬼,按史料记载,早在对付荷兰人之前,抗清的战争中已经使用了藤牌,并且作为一个单独的兵种来使用。查了查相关资料,原来除了防守,还有一个很有意思也很适合海战的用途:泅水。 “……郑成功的武力有先进的船只、大炮、武器等,其中藤牌部队使得拥有铁骑的满州兵吃尽苦头。藤出产在福建,以藤来做盾牌则质料轻,携带及使用……另一个优点是利于涉水,用油浸透过的藤牌,除了能能抵御矢石、铳弹外,其浮力大,使渡水时不必耗力泅水。” 郑成功祖籍福建泉州,出生在日本长崎,是中日混血。明朝后期官场,重文轻武,重北轻南,软弱文人居多。仅有的几个硬骨头汉子:福建人郑成功、广东人袁崇焕,都是标准“南蛮”,不是北方人。所以说南方人柔弱的,其实是不懂历史。——能被称作“蛮”,怎么会柔弱? 铁鸡斗蜈蚣没能在国内公映应该还是政治问题。黄飞鸿这个系列,贬义和团、美化八国联军,这些和正统史观有差距。关于这个问题不深究了,民众情绪是最便于利用的武器,当然也是事态变化后最易于指责的对象。 之二十二、卧虎藏龙 我并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地,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 卧虎藏龙中的一句台词,拿来做了签名档。跟蝙蝠说的时候让他猜,结果猜了另外一句。 其实不太喜欢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演员的口音。电影上杨紫琼跟周润发深情款款,眼神正在天雷勾地火呢,冷不防周一张嘴:“瘦莲……”当场就笑喷了。 不过还是很美。黑瓦白墙的宏村,在迷蒙的烟水中如此寂静,当然还有竹海,风吹过,绿浪连绵起伏,让我想起童年某次误入竹林,听到的竹叶敲着竹管时的天籁。片尾玉娇龙从桥上纵身跃下,白衣飘荡,那一幕,是可以在记忆中长久留驻的优雅。 唯一令人不解的,其实是片子的主旨。是爱情?也许。李和俞,罗和玉,但不是全部。李舍弃了得道的愿望,玉放弃了争胜的梦想。穷毕生之力以追寻,最后的答案,竟是那舍弃一切的一跃。 ——我愿意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久的孤魂。 以上,是蝙蝠猜测的台词。 之二十三、英雄末路 一边在WOW里排队,一边放电视,正看到戏曲频道在演刘备白帝城托孤一出。对于皇帝,我一直怀有很深的戒心和厌恶感,刘备因为在三国里表现得太过伪君子,也被我列入不受欢迎名单。 戏台上一张桌子,权作龙床。刘备靠在上面,昏昏沉沉病入膏肓。然后开始叫:二弟!内侍回话:二千岁已经战死了。哦,原来我那二弟已经不在了么?过了一会儿,又叫:三弟!内侍回:三千岁不在人世了。哦,原来我那三弟也离我而去了么? 无论心里面怎么讨厌这个人,看到这里的时候仍然心中一动,或一痛。英雄末路,人之将死,即使曾经有过政客式的利用,那一刻的感情应当是真的,而那一刻的孤独也该是真的吧。 政治是卑劣的,但政客,偶尔也是值得同情的。 战争是丑恶的,但战士,偶尔又是值得尊敬的。 “霎那间腹内痛心血上涌; 两弟仇东吴恨化了灰尘。” 枭雄也好,英雄也好,看来这一生总之是到死方休,回不得头。 之二十四、和你在一起 春节去了车站,都在排队买票,等着回家。队伍很长很长,而且一直没有缩短的迹象,于是很多人不耐烦起来,跺脚、心浮气躁,为了一点小事,开始争吵。 有两个人不属于这一群,年轻到看上去有点稚气,样子象是在城里待了一段时间的打工仔和打工妹,就这么两个人对望着,笑。女孩拉着男孩的手,一直不停地低声说话,说的是我听不懂的一种方言,男孩看着她,眼神很温暖的样子。这样望过去,仿佛和这队伍中的人截然两个世界,无论身外如何喧闹,对他们来说,都不曾存在过。 和你在一起,不烦、不恼,什么都好。 之二十五、拦车的哲学 中午出去办事,在路边招手拦车,一前一后来了两辆。后头的那辆想抢生意,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从外道猛超,结果“咣当”撞一块儿了,前头那辆当然不让,下来就骂,俩人干上了。我一看不对,赶紧钻进第三辆车,溜之大吉。 按古人的话分析一下,后头那辆车叫作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前头那辆车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三辆车叫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至于我,咳咳: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啊…… 之二十六、传说中的幸福 一同事,大我十岁,人极好,跟我说她自己的故事。 她家姐妹三人,她居长,为人温柔敦厚。结婚之前她曾和一个研究生谈过两年恋爱,两人爱得惊心动魄,死去活来。但这个男人一直好像有什么事瞒着她,有时候想对她说,吞吞吐吐地又咽下。双方父母也见过了,对这门亲事都满意的不得了,按说已没有任何障碍。临到要结婚的时候,男方忽然告诉她,自己其实有一种家族遗传疾病,很怪的一种,我也不太明白,好像是长一种瘤,不能碰,一旦碰了就可能大量出血之类的,他是长在腿上,所以从来都只穿长裤,而且不能参加体育活动、不能做重体力活。 最初我同事不信,甚至以为他在考验她。直到男友给她看了自己的腿,这才知道是真的。同事怪男友没告诉她,男友则说,实在太爱她了,害怕一旦说了,她就会离开自己。但是,两人眼看就要成婚,他曾想过,等领了证再说,那时木已成舟,就不怕她离开了;可是又觉得这样欺骗了她,于心不忍——他毕竟是真正爱她的。因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斗争之后,向她摊牌,把决定权交给她。 这个决定当然是残酷的。过程没办法详述了,总之同事选择了分手。也许旁观者会觉得她这样做绝情,但换了你自己,整天面对着一个有可能随时出事的丈夫,甚至不能拥有自己的后代,可以想象是一种折磨。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担负起这样的重担,同事是平凡的女孩子,她必须为自己的幸福着想。分手的时候男友哭了,但是说,尊重并理解她的决定,并祝她幸福。 此后两年内同事象是变了一个人,整天精神恍惚。这次恋爱对她的打击实在太大,因为双方都是真心爱着的。家人开始替她说媒,她也去见,见了就敷衍了事,夸张一点说,这场恋爱带走了她一部分灵魂和几乎全部激情。 直到后来,她快三十了,家人也开始着急。她很懂事,不愿见到家人为自己忧心,就说,你们帮我找一个吧,这次不论是谁,我都同意。家人替她找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还比较适合的,那人在深圳常驻。先通了两封信,互相寄了照片,打了电话,春节的时候男方回来见了一面,随后,不到两个月,单位里的其他同事就吃到了她的喜糖。现在,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丈夫对她很好。 我当时对感情看得太重,不太相信世上有这么平淡的婚恋,反应很是激烈:怎么可以这样草率地、没有激情地决定跟一个人过一辈子?她回答:那么死去活来的爱都有过,不想再经历一次。这个人(指她现在的丈夫)不错,可靠,婚姻就是过日子,和他在一起过日子,踏实。这就足够了。又补充一句:爱也爱过了,现在的生活又那么平静、快乐,这一生至此,心满意足。 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幸福。 之二十七、三十功名尘与土 突然想明白了一句词,就是岳飞那首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当年父亲教我,解释成淡泊功名的含义,也就是粪土当年万户侯吧,但总隐隐觉得不对,今天才豁然开朗,尘土功名,其实是说自己的辛苦。便是三十年间风尘仆仆,八千里路披星戴月,功名于尘土飞扬、四处奔波中挣来,这样才通。 想明白这个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岳飞不是个淡泊名利的人,相反地,他应当对此有很大的热衷。当年宋高宗待他,犹如家人般亲切,实在是皇帝手中的红人,三十岁就做了将军,破格提升,仕途一片大好,正等着从头收拾旧山河,决不会有鄙薄功名的心思。用上头那个解释,才能和后面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对应起来:是入世语,绝非出世心,所以赞成努力进取,而不赞成等闲白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真是不错。有些东西,当时看了没什么感觉,现在再看,不知不觉就是一激灵。曾经看到报道,李玟听人读岳飞的满江红,非常喜欢,就问身边的人岳飞现在在哪儿,能不能让他来为自己写歌词。当然写的时候记者是当作笑话来看的,但是我却觉得李玟很可爱。一个从小受西方教育,连中文都说的不流利的歌手是有可能不知道岳飞的生平,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有一点很可贵,她能在对背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体察到词中的美,并且热烈的喜欢,而很多对这首词耳熟能详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做到。 爱之、喜之、悦之,而非诵之、背之、灌之,这样的文学教育,才算是成功的。 之二十八、华山畿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很简单的南朝乐府,却莫名地喜欢。也许这喜欢正源于简单。 故事其实是这样的,一个南徐的士子,偶然在华山畿遇到了一位女子,从此相思成疾。书里的说法是“悦之无因,遂感心疾”。结局却是悲剧,士子终于病死,遗言要葬在华山旁,他初见那女子的地方。于是素车白马,迤逦而行,到得山脚下,突然拉车的牛不肯走了,正是女子的家。女子出来,见了士子的棺木,没有悲伤,没有惊愕,很平静地说等一下。然后回屋,梳洗、沐浴,盛装而出,唱着这一阙歌。棺木应声而开,女子纵身而入,不再出来。 这故事其实是梁祝的最早版本,很简略,却传神。最喜欢的,是那女子盛装沐浴的从容,以及“悦之无因”这一句话。翻译过来便是——爱需要理由吗? 之二十九、关于末世 看源氏物语,紫式部再三提到末世这个词。找到的资料是这样的: 佛陀入灭后,依其教法之发展状况,可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 正法: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 像法:虽有教法与修行者,多不能证果。 末法:正法灭绝之意,指佛法衰颓的时代。即佛陀灭度后,教法垂世,人虽有秉教,而不能修行证果,称为末法。末法之世即称为末世。 日本当时笃信佛教,天皇、皇后多有出家,源氏之父、朱雀院、六条妃子和三公主,都是皈依了佛门的,这情形倒有些象大理段氏。 源氏物语是一本很奇怪的书,说不出哪里好,却可以一读再读。只要一捧起它来,感觉上就和这个世界远离了,置身于一个陌生而久远的年代。那种精致、慵懒的叙事笔调如同书中对空蝉的描写:没有特别娇艳触目之色,整体却情趣深远,牵惹人心。丰子恺的翻译也极到位,那些和歌、汉诗、俳句,都很妥帖,可惜不懂日语。 荒唐的末世欢娱,然而用了那样的笔调写出来,竟然也带着悲凉与优雅了。很怀念第一次在图书馆看到的那本,全插图,用了浮世绘的笔调画出来的,美得奢华;后来便不再见到有。看了看最近卖的一些插图本,竟然变成了时下流行的少女漫画,男男女女一色大眼睛、尖下巴,笔杆似的长腿,恶俗之极,大煞风景。 之三十、双截棍与诗经 一朋友,对周杰伦很不以为然,认为他违背了传统语言的美学概念。因为这一句,我却突然想到,双截棍的那个哼哼哈兮,其实很象诗经句式。比如有一章叫《芣苡》的,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撷之。 这里面全是重复句式,其中“薄”“言”“之”,都是无意义的虚词,类似于哼哼哈这种。要是改编成现代歌,唱起来估计也很象双截棍。 其实关于这一篇,古人也争议不少,反对者说,如此反来复去,有何趣味?支持者说,不必细究,只于风和日丽之时闭上双眼细细吟咏,恍惚见一群采摘芣苡的少妇隐现在绿树丛中,田歌起伏,一呼群应,则其义自现。 所以这件事情,实在有点见仁见智的味道,一样东西流行与否,背后必有它的渊源,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中却有传承在。不必担心语言中的美学消亡,相反,你可以在新生事物中找寻到它们清晰的脉络。 之三十一、狗仔无义 看了一段中央10套的读家报道,提到沈从文评论丁玲,言此人很乱(男女方面),且长得难看。又说她与胡也频、萧乾种种。主持人便道,看丁的沙菲女士日记,在当时而言,轰动程度也如今日的某某某日记一般,看来写这类的人,必乱,且不好看。此言一出,三人均暧昧而笑,形状猥琐。 沈从文也实在太过单纯,这本是火车上的随意谈话,他是作为朋友间私下随意议论。然而他忘了,婊子无情,狗仔无义,对狗仔谈隐私,宜有此败,活该。 之三十二、高山之上,无复望乡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一首诗,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一九六二年所写的《望大陆》。两年之后,八十六岁的他便与世长辞。他的亲友筹资,为他铸了一尊铜像,放在台湾最高峰玉山顶上,面向北方,以达成他望乡的遗愿;然而三十一年之后,这具铜像被台/独们锯下了头颅,弃之坑塘——如此一来,无论生前死后,这执著乡情的老人,终未能见到睽别终身的家乡。 山之上,国有殇,而今是:政客扰攘,民心参商;来日大难,无复望乡。
之三十三、古歌 听离离电台的老歌,居然有林隆璇的《爱你这样深》:我爱你这样深,哪怕夏雨冬雷震……清澈高亢的声音,简单直白,无粉饰,反而可喜。 其实用的是汉乐府中《上邪》的词: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似乎后来又被还珠一类的电视剧拿了去做主题歌,调子没有林这个好。 唐之前的古歌里,女性形象与后来的大不相同。带一点震撼、带一点之死失靡他的决绝,爱与恨都极浓烈,非说到骨子里不可。如这一首,开始便直言欲与君相知,斩钉截铁,没有分毫的回旋余地。与现代人的畏首畏尾,左右衡量,实在是相差得太远。追溯至诗经,子惠思我,骞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何等洒脱、何等自在,放在今日,也是亦舒笔下的潇洒人物了。 后世的女子则要面目模糊得多,也隐忍得多。诗与词,总须借景喻情,或托古讽今,不然就不敢开口说话。至今还记得朱彝尊那一首《高阳台》: 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 重来已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谁寻? 词前有注,记录了词背后的一段故事:吴江叶元礼,少日过流虹桥,有女子在楼上,见而慕之,竟至病死。气方绝,适元礼复过其门,女之母以女临终之言告叶,叶入哭,女目始瞑。 象是一场典型的单相思,又不尽然。见而慕之,竟不敢言,终至于病死;而叶生入门痛哭,也是有情人,却只能抱憾于碧落黄泉,两处谁寻。这一场悲剧堪怜,却不值得敬佩。由此想到中国文人审美观点,似乎总希望把那一点点骨头抽掉,只留下让人恣意怜惜的一摊烂泥,未免怪异。如北朝民歌《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荐,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爽朗浏亮,大漠长风般质朴浑厚,雪山蓝天般自然鲜明,真是好文章,好姑娘。然而到了清人写的隋唐演义里头,花木兰却被可汗逼婚,终于自杀;而她的妹妹花又兰,则心甘情愿地做了别人的小妾。 这样的结局让人很不舒服,似乎是为悲剧而悲剧,以鉴赏家的态度把玩一个女子的痛苦。倘真心喜爱这个形象,大约还是会放她一条生路,让她穿着淡花衣裳、浅绿小袄,站在自家冰格小窗前,俏皮地对目瞪口呆的昔日战友眨眼睛的吧。 之三十四、文字中的极简主义 文字到底是由简入繁还是由繁入简?答案恐怕是前者。最早的文字少,因此简,表意达情足矣。如据传最早的诗歌,二言八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翻译过来其实也就相当于做个弹弓打你们家玻璃之类吧。 后来就逐渐多起来,四言的,那是诗经;接下来五言七言,到最后新诗有那种长句子,连着看上两页既没标点又无段落长到一口气读完会死人——憋死的。这么一说繁应当是潮流,简却类似复古。在我个人而言,很怕在杂文中看到长句子。杂文为表达思想而作,清楚、明白、有力即可。一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事情,非要拉成几句,往往容易干扰主题,适得其反。艰深的理论、生涩的名词自然也有它们的市场,然而却很难对阅读有所帮助。 那么便找个时尚一点的名词:极简主义。论其主旨,浅、淡、简三字足矣。简字前已述及,浅是无艰深句、少高深词、绝险深意;淡则是说平淡话、叙闲淡事,怀散淡心。剑拔弩张、金刚怒目,固然也是杂文的表现形式,然而绝不是全部。文章须以气连,那气却是在脉络之中,而非形之于外。记不得在哪里看到过的,面红耳赤、揎拳捋袖是小人之怒,面色铁青,破口大骂是庸人之怒:面不改色,行不相异才是君子之怒。撇开君子小人之说,有一点我是赞同的,一时情绪只有经过沉淀,才能转化为思想,而思想的力量,也只有在冷静中才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文字的简与繁倒在其次。 之三十五、人生何处不相逢 然而大多时候,纵使相逢应不识。就算再见,也没有当时那样的心情了。 谁在走?你在走,我在走。某个时刻也许有相同的频率,很快地,就被各自节奏打乱,你走你的,我走我的。 没事瞄了两眼电视,在放隋唐英雄传,超级烂的片子。但是正好看到王伯当跟随李密叛唐那一段。秦王还在劝说,王却无论如何不肯离开这个人独自逃生。为什么呢? 王伯当握住了剑柄。秦王手下立刻放箭,射死了两人,而假仁假义的秦王还在喊着“不要放箭!”剧本此处设置极其白痴,如果头儿喊着不要,手下的能放么?鲁迅评三国演义,言其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评价在这儿用得正合适。 即使相逢不识,尽管连当初的面目都失却了,有些人还是可以固守旧地。这一点王伯当倒是做到了。如果秦王确实是王的知己,当时就该一言不发,放箭便是。不放箭,只能说明王的朋友里,没李世民这号人物。 之三十六、天下无贼 在群里聊天,谈到了天下无贼这部片子。 甲:是葛优的语言和北京的位置成就了冯的电影 乙:他们的很多台词是生造出来的 鲨鱼:对,不生活,突兀。 丙:基本上比较讨巧,想好词,然后安排一些串词的情节就行了。而且有点泛政治,现在毕竟不是九十年代初了。有人好这个,但是拿来拍小品式的电影,就无趣了。 鲨鱼:特别是最近流行的那句:什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之类的,非常没味道。俯视的幽默,从上往下的那种,和“你想学我教你”不一样,完全不是一个层次。 甲:其实,所谓的京派是从八旗的那些纨裤子弟演变来的。 乙:他们不八旗,他们是打进北京的共匪,大院里的孩子。他们是小流氓和小资的一个奇特的组合。 鲨鱼:嗯,拿小乙当傻根,以为老百姓就是傻根这样的,总觉得骗他们说天下无贼他们就信了。 乙:我渴望着比较新颖的愚民政策,骗我是可以的,但总得说得过去啊…… 大致如此。说的都是闲话,因无聊,遂记下。 之三十七、鲁迅 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这一段是鲁迅纪念韦素园时说的话。cctv10正在播出《人物》,题目叫作民族魂,主题便是鲁迅。很久没有看鲁迅了,乍一听到这一段话,心里猛然一震。 鲁迅不需要这些。如果让我来拍有关鲁迅的纪录片,我不会用民族魂这样好看的题目,只会用简简单单的两个字:鲁迅。是的,鲁迅就是鲁迅,除此之外,任何华丽的形容对他来说纯属多余。鲁迅让我第一次觉得,文字是可以在石头上敲出火星、留下印记的。即使是面无表情地经过,也能在偶然相遇的一刹那,如醍醐灌顶,似电闪雷鸣。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如做不到,至少谨记之。 之三十八、阿香 在天涯看见有人说到日本的电视连续剧《阿香》,一下子想起很久以前的记忆,清楚极了。 片尾曲真好听啊,海浪一次次地拍打山崖,航标温柔却无言地立在那里,永不改变……还有阿香和偬吉,看见他俩就很开心。常常是,阿香笑,我也跟着笑,泽口靖子是我见过的最会笑的演员啊。 故事很简单,有一点点象阿信,用一个女人的一生,说一个时代的故事;或者倒过来,用一个时代的故事,来成就一个女人。不同的是,阿香更平凡,更普通,因此也更可爱。她那一点点单纯的愿望:和自己爱的人,一起迎接生命中的每一次艰辛与快乐,现在想起来,还是会觉得动容——这样的愿望,越执著,越可喜吧。 特别喜欢两个人初相识的时候,那些描写真细,真象。阿香扭了脚,偬吉背着她在茫茫雪地里走,画外音是阿香的心理:希望这条路就这样走下去、走下去……纯极了的画面,纯极了的笑容,两个都是。 喜欢偬吉那样的人。第一眼不帅,只觉得沉稳,然而两集过后就爱上他了,觉得是我见过的最象男子汉的人,有一种特别的沉静与温暖。后来偬吉失踪,阿香嫁给了管家,当时年纪小,伤心的不得了,不能接受,甚至罢看。但也许,这样才是真实的人生吧。 美丽极了,因为不能长久,因为不能成就。 之三十九、真实的江湖 还是关于梅艳芳的。看到了一些她身后的小道消息,有关黑道大佬、掌掴事件云云。有些是知道的,有些不知道,不过香港演艺圈素来与黑道关系紧密,这个倒是颇有耳闻。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想想这个圈子,酒色名利财气,全的,即便是想安静也安静不了,更别说什么独善其身了。有这些事不奇怪,没这些事反倒是怪事一桩。 再说说最近被爆料的,黄大导的录音带事件,一直闹到所谓圈中惯例。事情本身照例是各执一端,双方都比窦娥还冤,但有一点颇耐人寻味,女方说现在要上戏就要跟导演如此如彼,男方尽管拼命说自己清白,但对这所谓的规矩竟没有着力否认,那么这一点倒有几分可信了。 这才叫江湖,网络上的和这一比,都成了儿戏。身不由己。想金盆洗手?对不起,盟主有令,不批。 之四十、一生与一瞬 没事干,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手里拿着遥控器,一个接一个节目换。 看到张柏芝和刘德华演的老鼠爱上猫,这是个四不象的东西,无厘头+武打+爱情+大话,结果就什么都不是。情节里有东京爱情故事的影子,两个人,最后该如何选择?故事的结尾被刻意处理成了喜剧,从而更加庸俗无味——尽管这样,在看到张柏芝站在城墙上的那一刻,我还是心动了一下。 假设人的一生,将会遇到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可以让你在刹那间产生冲动,哪怕跟她一同去死;而另一个则会让你想到:和她在一起,你将会过得幸福坦然。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选择? 我想大多数人都还是选择活着的吧。或者,也有那样的痴人,愿用平凡漫长的一生,换取光彩夺目的一瞬? ——于是百年。百年如一箭。且带着、少许惊艳。 程蝉提到飞蛾扑火,其实也是偏执的一种。若爱惜羽毛,宁可在深山中隐着,过平淡而悠然的日子。当初看《廊桥遗梦》,曾痴心妄想,某人若不遇某人,反倒是好;两个人都可以恬适自安,而不必烦恼。但后来细想,即使不遇,也定有其他的故事;选择扑火,原在于飞蛾的本性,而不在于遇或不遇。 翻到十四岁那年的旧诗集,写道:欢也是禅/悲也是禅/有谁能悟尽所有的悲欢;成也是参/败也是参/有谁能参透生命的禅?很讶异。以当时的年纪和阅历,说这些话实在是矫情之极。然而当时未必是迷,如今也难说是悟,这十数年的光阴,当真一梦。 长也是一生,短也是一生,热闹也罢,冷清也罢,终归于寂。 之四十一、龙凤呈祥 中国人素来讲究口采,好听的名字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打金枝》,正名叫做《满堂笏》;而《龙凤呈祥》实际就是刘备招亲。包装之道,古已有之。 这次看的是甘露寺、回荆州。发现了几个小细节: 一是戏里的称呼。刘备管赵云叫四弟,赵云管刘备叫主公。前者是君臣一体、礼贤下士的表演,后者是遵时守分、伴君如伴虎的聪明。主子和奴才之间,原本就没有什么友情可言,何况兄弟。 倒是张飞,叫了刘备一声大王兄,真鲁直人也。当然,也可能和亲疏有关,赵云本不过是一个贴身保镖罢了。如留心,便可发现这类人总能青史留名。唐的程咬金、明的胡大海,就连水泊梁山,也还有个李逵。无他,好使,没二心。终究是愚民才好用。 二是孙尚香的命运。三国最不喜欢,因此也只囫囵看过,没在意这个人。前一段时间去镇江,当地人说到有座什么塔,乃是孙尚香望夫处。这才想起京剧中的另一出《别宫祭江》,说的是孙误听刘备死讯,到江边祭奠之后投江而死,看来这就是最终的结局了。 其实也只好去死。活着的话,反而不好安排。作者这样做,自以为得计,但那小算盘人人都能打得,毫不希奇。 看孙尚香手持尚方宝剑护着丈夫逃亡,心里在想,这个烈性的女人的确会为了这男人舍弃生命的吧。然而对于这男人来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一件衣服掉到江里去了,找不到了,如此而已。 之四十二、梦幻岛(neverland) To really love a woman To understand her-you gotta know her deep in side Hear every thought-see every dream N'give her wings-when she wants to fly Then when you find yourself lyin'help less in her arms Ya know ya really love a woman 歌的名字叫:Have you ever really loved a woman,唐璜的主题曲。最近连看了两部强尼戴普的片子,唐璜和寻找梦幻岛。得说:骡子真是个好东西。 强尼戴普并不算演技出众,他很适合而且只适合扮演一种角色:都市丛林里的梦游者。从剪刀手爱德华,到浓情巧克力、寻找梦幻岛,他仿佛始终都是那个来自neverland的人,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游离于世界边缘,也因此对这世界中的人有强烈的吸引力。令人遗憾的是,包括最新的《寻找梦幻岛》,我后来看到的所有片子都没有带给我类似剪刀手爱德华那样的震撼,他像拒绝长大的彼得潘一样,顽固地拒绝着其他表现自己的方式。那种叛逆是带有安全感的背叛,随时准备和这世界妥协,像掺了威士忌的咖啡,尽管有一点刺激,却仍然带着霓虹灯下、咖啡馆里,那种挥之不去的奶油香气。 电影是造梦的工厂。然而是谁在做梦?好莱坞没有neverland,它只有金钱、名声、票房。从这个角度来讲,FindingNeverland几乎就是一件MissionImpossible。我不认为戴普能够凭着它获得奥斯卡,在我心里,依然深深怀念那个有着一张苍白悲哀面孔的剪刀手。耶稣说:那想行善事的,在门外敲着门;那爱人的,门开着。对于爱德华而言,neverland的大门是敞开的;而那个剧作家,只是一个徒劳无益的敲门者罢了。 写到这里,突然有个想法,类似于围城的想法。对于neverland中的人来说,这个世界是否也是他们渴望着的另一个边缘?生活在梦想和生活在现实中,归根结底是否都是一样在寻找并因此感到有所缺憾? 不如听歌,歌还是挺好听,类似于马龙白兰度所说的,不可救药的浪漫。是否当真爱过?按照歌里所唱的那样,无论男人还是女人,答案也许都是否定。倘若有这样一个人,了解我所有的想法,看得到我所有的梦境,我大约会觉得毛骨悚然,而不是快乐。在理智的范畴里,自由思想永远是比爱更高的东西。 一切都在循环,不停地回归到一个原始的命题,无限接近却又永远不能到达。把它称为爱也好,梦想也好,始终是一个neverland。与唐璜不同的是,在我看来,爱只是让我们接近它的一个方式,而不是梦幻岛的本身。事实上爱一个人,不一定要爱她的灵魂。 之四十三、谁会爱上沧桑 无意中听到一首歌,如果你是爱上我的沧桑……诸如此类,下面听不清词了。 这一句已经够喷饭:谁会爱上沧桑?至少我不会。 我一直对所谓的沧桑男子存有戒心,非常可能是给《编辑部的故事》闹的。那时我正在爱情观的初步形成期,一不小心看到了一集,好像是某沧桑胡子酷男把戈玲给迷住了,该男作流浪打扮,据说刚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跋涉而来,眼神迷离深沉,满嘴诗意语言。当然最后结果是发现该男不过是以此博取众女欢心而已。 所以说电视害人,从此就对沧桑没了兴趣。谁沧桑?父辈沧桑过,牢坐过,乡下过,孽债还过,到如今还过着极其平凡的生活,也没见人家拿着沧桑出来标榜。每一条路都是人走的,走着走着就成了沧桑了。这玩艺,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拿出来炫耀的。 我喜欢平凡的人,简单的生活。到了现在,终于可以这么说了。 之四十四、英雄美人 最近看了两场戏,在中央台的戏曲频道。 一场就是昆曲的林冲夜奔,实在是……美。词美、曲美、动作美。曲词典雅秀丽,演员出场、转身、踢带、亮相,一刹那就把那种英雄末路的彷徨展现了出来。英气,然而凄楚;坚定,即使前途未卜。 林冲是不得志的英雄。看他,一方面觉得郁闷,因为不得志,一方面又觉得感佩,因为真是英雄。英雄是寂寞的,凤阁龙楼连霄汉,九重宫阙,黄袍加身,那是枭雄们演出的戏码。英雄何在?想必也就是荒草堆中一抔黄土。 《碧血剑》中借说书人之口道:昨日的万里长城,今日的一缕英魂。初读这一句时,大恸无言。 另一场是评剧,花为媒。可爱之极的人儿,可爱之极的片子。里头种种巧合以及最后的完满结局不用说了,最可爱的是张五可这个人物: 张五可用目瞅,从上下仔细打量这位闺阁女流。只见她的头发怎么那么黑,她的梳妆怎么那么秀,两鬓蓬松光溜溜,何用桂花油。 高挽凤纂不前又不后,有个名儿叫仙人鬏。银丝线穿珠凤在鬓边戴,明晃晃走起路来颤悠悠,颤颤悠悠真亚似金鸡叫的什么乱点头。 芙蓉面眉如远山秀,杏核眼灵性儿透,她的鼻梁骨儿高,相称着樱桃小口、牙似玉、唇如朱,它不薄又不厚,耳戴着八宝点翠叫的什么赤金钩。 上身穿的本是红绣衫,拓金边又把云字儿扣,周围是万字不到头,还有个狮子解带滚绣球。内套小衬衫,它的袖口有点瘦。她整了一整装,抬了一抬手,稍微一用劲,透了一透袖,露出来十指尖如笋,她的腕似白莲藕,人家生就一双灵巧的手,巧娘生下这位俏丫头。 下身穿八幅裙捏百褶是云霞皱,俱都是锦绣罗缎绸。裙下边又把红鞋儿露,满帮是花,金丝线锁口,五彩的丝绒绳儿又把底收。 巧手难描,画又画不就,生来的俏,行动风流,行风流动风流,行动怎么那么风流,猜不透这位好姑娘是几世修。美天仙还要比她丑,嫦娥见她也害羞。年轻的人爱不够,就是你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年迈老者见了她,眉开色悦赞成点头,世界上这个样的女子真是少有,这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一大段形容,是她在强上花轿之后第一次见到李月娥的时候唱出来的。本来是气势汹汹(色厉內荏?)要跟人家抢老公的,结果一见面就开始对自个儿的情敌猛赞起来,真是个好姑娘啊,太直率、太可爱了,哈哈。 风味各别,然英雄美人,这般慷慨如诗、醇美如玉的人心,宜乎传唱千古。 之四十五、阿诗玛 崔永元离开实话实说之后,就很少看他的节目。今天也是无意中才看到了他主持的电影传奇,说的是杨丽坤,白族的舞蹈演员,《阿诗玛》、《五朵金花》的扮演者。去年去云南石林,无数的阿诗玛,后来去了大理,又是无数的金花,想象得到当时的轰动。 关于电影,没有说得很多,主要还是讲这个女孩。排行第九,人称小九儿。演金花的时候是十六岁,擦窗户被导演一眼看见,就选上了。性格孤僻,敏感,演电影的事情甚至没有告诉家里,对舞蹈和文艺有天生的、强烈的喜爱。出演阿诗玛之后成了名人,却为此逃回了家里,放弃了继续当演员的机会,一心要跳自己的舞蹈。 然后就是一场浩劫……在地下室里关着,不见天日的非人折磨,只能听到她发出的凄厉的惨叫,放出来之后就疯了。在漫长的余生之中,一直被幻听和恐惧的梦禁锢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2003年病逝。暮年的照片眼神迟钝呆滞,看着让人心酸。 片子末尾,照顾了她一生的丈夫说起某次听到《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她展开手臂,摆出了一个舞蹈的姿势。对当时的情景他是这样形容的: “她手一伸出,眼睛就好像聚光灯那样亮了起来,真的,我没骗你。就是那么亮的两道光,真美,实在是太美了……”话语停顿,满脸都是回忆中的神往。 十二崖子上,站着一个好姑娘,她是天空一朵花,她是可爱的阿诗玛。从此以后,阿诗玛变成了回声,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摘自民间故事《阿诗玛》 之四十六、藤蔓与薪火 思想这东西太玄虚,类似于藤蔓,必须依靠某种东西而存在。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名是发问,那藤蔓的深处却是时间的无尽与空间的无限。这样的纠葛太深含,令人在欣赏文字之美的时候,忘却了其中灵魂的呐喊,而这些,恰恰是不应忘却的。文字的本身极脆弱,它随时可能因为某种突然的外力而消失,比如秦前百家,争鸣得那么厉害,估计典籍著述不在少数,到临了嬴政老兄bia叽扔进一个火把,全都没戏。 然而那些依附于文字中的思想,在书籍焚毁、书籍的保有者被坑杀之后,依旧神奇地保留了下来。火与土,焚烧与掩埋,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文字死去了,思想却还在。纪昀编《阅微草堂笔记》,是述而不作,他认为前人已然说尽了一切话,自己再说便是多余的。令他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是:每当他想到了什么以为自出机杼的东西,回过头看看总能从古人的想法中得到印证。这样的传承与薪火也许便是思想不灭的真实证据。 无论什么样的刀,毁灭得了肉体,却毁灭不了思想。百年之后、千载之上,仍然能找到某种如同榫头般的契合,也许是俯瞰流水的刹那,或仰头星空的一瞬,于千万点浮藻微光中蓦然得见自己的前世今生。 之四十七、文与题 文章重要还是题目重要?看起来是个很可笑的问题。郑人买椟还珠,均言其愚,然而事实上,世上多的是重椟轻珠者。网络文章尤其如此,一个耸动的题目便是成功的一半,至少可以吸引一半的点击。好比路边店中的高音喇叭,坚持不懈地大声招徕,也是希望行人能够驻足,不然再好的货色若无人看,怕也搭不出去。 文章以求售,千古如此。画眉深浅入时无,并不是闺房中的调笑,而是求售的伎俩。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明明地点出了一个“卖”字。卖文也是卖人,倘若自做清高状不肯叫卖,则无人问津也宜。网络文章的诞生之初,很令人兴奋了一阵,它让文字,尤其是无法售卖的文字找到了一个奔流的缺口。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定义:浮躁。 网络浮躁?也许是。文坛浮躁自网络始?决不是。只要看文坛商家们爆炒今生今世、梦里花落这一类的玩意儿,以及美女作家、美男作家满天飞,便可了然。曾在一文学论坛里见一写手发问:我是否也要炒作一下?有人说了一句大约是劝慰的话,她便道:不炒不行啊,那么多人都(靠炒作)成名了!语气中的急切与无奈,令人恻然。 虚拟的网络,能留下的也只是虚名。古语云名节攸关,文人之名与女人之节,却是分量等同的。爱玲同学道,成名要趁早。于是许多人奉为圭臬,其实足以自误。从此处论,张也是害人不浅。学、养、慧,缺一不可。一无所有便大叫趁早,那是赶搭贼船,绝非正路。折衷一下,叫卖也可,招徕也罢,毕竟文章终究是要给人看的,吸引眼球的题目也不是过错。只是题目之外内,还须有乾坤,不要出现下面的场景: 一群人在街上庄严地行走,大臣们峨冠博带,金碧辉煌,领头的国王头上戴着冠冕,神情俨然。就在此时,一个孩子尖脆的童音突然响起: ——那个人,他什么都没穿啊! 之四十八、命无从致 读王船山咏潇湘词作,有《岳峰远碧》:“见话随帆瞻九面,碧藕花开,朵朵波心现。晓月渐飞金碧颤,晶光反射湘江练。谁遣迷云生绝崦?苍水仙踪,雾锁灵文篆。帝女修眉愁不展,深深未许人间见。” 很久以前就读过,当时还小,随意翻的金元明清词选,便翻到这一首,竟然记住了。后来自己配了曲子,用古筝弹出来,那调子至今还记得,也算是有缘。 船山一经学夫子,生当乱世,为拒张献忠之邀,不惜自毁面目;及自清兵入关,乃投笔从戎,起兵抗清。而南明之小朝廷,却将之囚禁几死。兵败之後,流亡四方,授徒讲学,力保薪火不灭。一生之中,自号明之遗臣,不除汉家衣冠,临终自题墓石云: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船山是孤愤的儒者,也是倔强的湘人。所可叹息者,四十万人齐解甲也罢,恸哭六军皆缟素也罢,在家国破灭、风雨飘摇之时,站出来的竟大多是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女子。舌虽软而后腐,文字思想之中,自然有苇根般的韧性,只要不曾灭绝,便会传承如故的吧。 命无从致,力不能企,是真正学者的慨叹和遗憾。船山在人间,活了七十四个年头,实不能算短;然而生有涯,知无涯,皓首穷经,愈觉所知有限,而人生之匆促,来不及将一本好书细细装帧,慢慢品读,便已合上了扉页,永不开启。 修短无常,寿夭不定。天不假年,奈何奈何。 之四十九出塞曲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歌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 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 张清芳的老歌,以前没有注意过,这次偶然听到了,才发现作词的原来是席慕容。其实最好听的,是第一句跟第二句,一下子就把气氛显出来了。张清芳过于尖脆的嗓音与开场的鼓点并不相配,但也因此有了另一种味道。 昭君和亲已经成了汉元帝的政绩工程,史书里提及的时候,总是加上“深明大义”、“民族友好”之类的形容词。车行过内蒙,两边是望不到边的尘沙,空旷寂寥,想来两千年前,寂寞更甚。 昭君出塞是公元前33年的事。两年后,呼韩邪单于便死去。依元帝之命,按照匈奴当地的风俗,昭君下嫁呼韩邪之子复株累若鞮单于。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象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之五十、两个人的孤独 大洪水,万物浮沉,茫茫不见陆地。一只蚂蚁挣扎着爬上了飘浮的树叶,在那里他发现了另一只蚂蚁,于是相互致意,微笑,伸展触须作快乐的栖息,忘却自己所处的,原不过是一片随时会被浪头颠覆的叶子。 出现这样的念头是因为看到书讯,李银河将王小波写给自己的情书出版了。非常奇怪的是,这件事被许多自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的人反对并且鄙视。这样的反对多少有点无稽——出版还是不出版,也都不过是两个人的孤独,别人的话,有什么意义呢? 一群人不孤独,一个人也不孤独。天地生成的石猴,晓得什么喜怒哀乐?心灵是沉入湖底的月,山野怒放的花,穿越丛林的风,浑然天成,自生自灭。必须要两个人,两颗心,相互映照出同样的感受,如镜中影,梦里身,一刹那间体味到自我的存在,并因这存在发现各自生命里无从割舍的部分——那时,才明白世界与自己的距离:到底有多近,或多远。 是否懂得并不重要,是否被接受、被记得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有人在说,有人在听。哪怕说话的人已走远,声音却仍然固执地留下来,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纪录两个人的孤独。换句话说,这声音只属于两个人,对于其他的人,并不代表什么。所有偷窥的眼睛,此时此刻都可以休息了。 关于爱的故事,在无数人的口中变成传说;关于孤独的故事,在两个人的世界里继续沉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