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儿缎子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家庭的影响,这种影响仿佛我们身上的胎记,抑或心上的烙印,伴随我们生生世世。 小时候我一直崇拜父亲,在长大以后的日子里,没有一个男人能够逾越父亲在我心中的地位。父亲和我交流的并不多,可他是我心目中的男性典范。于是,我带着父亲的标准去寻找男人,带着母亲的标准来自我约束。 我从小就看着父亲坐在沙发上一边看《参考消息》一边吸烟,而母亲则一面唠叨一面在厨房忙碌,于是我将这种情况在头脑中设为默认的家庭模式。后来,从家庭走向社会,我开始用男人的标准来衡量父亲,便觉得他也许是个好父亲,可是绝对不是我想要的好男人。于是我开始叛逆,想要打破头脑中原有的模式,我给自己找了一个肯为我做好饭在餐桌前等我加班回来的男人。 但是到了最后我发现还是不行,男人看报纸女人做饭这一场景已经我的头脑中定格,儿时的家庭模式已经在我的头脑中顽固的生根,无法扭转。我实在无法接受男人扎着围裙出现在厨房的样子,于是我只好调过头来,还是寻找我心中顶天立地的男人。我一面抱怨着,一面还是如同母亲一样由衷地爱上了厨房。我鼓吹自我和个性,可还是接受了大男子主义的土匪一样的男人。 我无奈的发现,在经历了叛逆的过程之后,我还是不得不回归。
三十岁之前父亲在大学里做学问,三十岁之后他为了爱情和责任回到家乡的小县城。他喜欢读书,喜欢饮酒,喜欢篮球和乒乓球,这些都无一例外的影响了我。 父亲一直把我当作男孩来教育,尤其喜欢我男孩一样的短发,在他的鼓励下我从未蓄过长发。家里没有男孩子,有什么事情我都会无所畏惧的冲在前面,比如换煤气罐。这种作风一直被我延续下来,一次,我正在往墙上钉钉子时有人敲门,结果我开门的时候手中拿着锤子,嘴里还衔着一枚钉子,让门外的异性朋友瞠目结舌。我想换回淑女的面具,可是人家已经被我吓得落荒而逃,令我扼腕叹息。 父亲很善饮酒,高考之后他开始带我参加他和朋友的聚会,他的理由是以前一直埋头读书,现在该了解社会了。所有聚会的中心目的都是交流,互相传递一些友好的信号,这时酒就成了最好的一个传递媒介,有时他们会从中午一直喝到夜里,我就陪着一壶接一壶的喝茶,看他们喝酒就是看百态人生啊。有一天父亲忽然来了兴致说丫头来替我敬大家一杯酒吧,于是我正式开始了饮酒生涯。不善饮酒,可实在喜欢那种宛若男子的豪迈气概。 父亲嗜书如命,在对待书的问题上他有着孩子气的认真。一次我从家里回北京,临走时看见床边有一本《毛泽东诗词鉴赏》就随手放到旅行包中,没几天老人家发现少了这本书,便不依不饶,直到他来北京出差,非到我的住处拿回了这本书。去年我说需要一本《辞海》,家里那么多本给我寄来一本吧,他踌躇良久说家里的《辞海》都是不同的版本都有收藏价值,最后还是另外买了一本给我。
父亲的床头有一个柜子,里面是我成长过程中的所有痕迹,包括历年来写给家里的信,甚至还有我送他的衣服的商标标签。柜子里还有一本书,书中收录了一篇我中学时写的关于父亲的作文,他动辄拿出来跟人炫耀:“这是我闺女写的我。”母亲为此耿耿于怀,直到去年我写了一篇有她的影子的万字故事,才得以平衡。 每次回家我都会给大家准备礼物,有一次回去的很匆忙,见到父亲马上致歉说没有带礼物。然后我埋头整理旅行包,父亲一直站在旁边看着。旅行包已经腾空了,父亲诧异的问:“你真的没有东西给我啊?”我尴尬万分,想了想便转身拿出一件校庆的纪念T恤,因为特别肥大所以一直被我当作睡衣。我不好意思地递给他,老人家立刻孩子般的满足了。 去年父亲的生日,我因为很多琐事忘记了。碰巧有事给家里打电话,讲完之后父亲迟迟不肯挂断电话,问我:“你还有什么事吗?”我说没有事了,他说你再想想,我还是没有想起来,老人家急了:“你再好好想想,还有什么事要跟我说。”我绞尽脑汁终于记起了这个重要的日子,于是好言抚慰,挂断电话后发现自己满头的热汗。今年,我早早买了一块刻着父亲生肖的双面玉,准备生日时给他寄去。 我和父亲都不善表达,有一次我接着酒劲鼓足勇气在电话里肉麻地说:“爸爸我爱你。”他沉默了很久,然后说了三个字:“我也是。”
岁月在流逝,父亲在老去,他昔日的活力如流水般蒸发着,凝固在看不清的尘埃里,再也找寻不见。妈妈说父亲好像进入了更年期,不再沉默开始唠叨,还变得爱在厨房里转悠了,我听了哑然失笑。 独自在北京,有时就会忽然想起父亲。我在他读书过的校园里读书,在他行走过的街道行走,吃着他喜欢吃的京味小吃,喝着他喜欢喝的燕京啤酒。有时,我会突然有想给父亲打个电话的冲动,我想告诉他,我是多么喜欢这个城市,我是多么喜欢我身上那些他的影子,可我总是拿起电话又放下。成年之后我们不知不觉的学会了矜持,无法像孩子那样肆无忌惮的表露自己的心意。 无论如何我相信,父亲的青春时光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