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身边故事 >> 我爱我家
文章来源:《青年文摘》  发布日期: 2001年5月22日
儿女天职
张勉之

  这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他总是用自己娓娓动听的故事教育孩子们做一个善良、正直、高尚的人。他坐在我的面前,稀稀的白发,和蔼的面容,眼里闪着慈祥的光,说起话来常常带着亲切的微笑。而此刻,他却伤心地流下了眼泪——他谈起了他的母亲。

    从他的母亲谈起

  “在我九岁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拉扯着我。那时候,家里很穷,母亲整日给人家洗衣服、当佣人。家境虽然贫寒,可母亲从来不打骂我,而是常常用讲故事的方法教育我。有时候,我实在不听话,母亲就一个人悄悄地哭。我发现母亲在因为我流眼泪,就再也不敢不听话了。”

  孙敬修老人又有些哽噎了。这位八十高龄的老人,谈起早在四、五十年前就已经去世的母亲,仍然如此动情。我也有些戚戚然。孙敬修老人从上衣口袋里取出了手帕,擦干眼泪继续说:

  “母亲给我讲过很多故事,也讲过不少的童谣,有些故事和童谣我现在还记得,比如,有这样两首童谣,一首是:‘铁蚕豆,大把抓,娶了媳妇不要妈。要妈就吵架,吵架就分家。’另一首是:‘媳妇要吃梨,赶了南集赶北集。买了梨,削了皮,去了核,切成片,叫声媳妇哥,你慢慢吃,你慢慢咽,小心梨儿卡着你。妈妈要吃一块糖薄脆,呸,我没有闲钱不搭理。’这两首童谣讽刺的是那些不孝敬父母的年轻人。这样的人现在也有的是。”

  本来,我是来采访孙敬修老人如何讲故事的,不想话题却从这里岔开了。我没有去拉回话题,而是静静地听老人继续讲下去。

    要趁父母在世时好好赡养

  “这两年,我们从报纸上不断看到关于父母因遭子女的虐待而自杀身亡的报道。日常生活里,我们也时常见到兄弟姐妹因不愿赡养父母发生口角。比如说:为什么大哥、二姐他们不管,四弟、五妹也不寄钱,就靠我们养活呢?他们不管,咱们该管?这些话,出自儿女之口,听了实在叫人心寒。”

  略略停顿了一会儿,孙敬修老人接着说:

  “咱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说:树枝想要安静,可风总是不停地刮,它没法儿安静;儿女想要侍养父母,可父母快死了,等不得了。应该趁父母在世的时候好好赡养他们。父母健在时不养,等父母去世了,才咧着个大嘴哭,那还有什么用呢?”

    给吃给穿不一定就是孝敬

  有些青年人以为,给父母亲吃的、喝的,穿的。或者每月寄几个钱,就是孝敬父母了。其实,这不一定就是孝敬。孔子曾经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你养活牲畜,养活猫、狗,养活牛、马,不也得给它们吃的,喝的吗?对父母,只是给吃给穿,要是不敬,那同对待犬马又有什么两样呢?孔子的这两句话,我以为还是对的,你觉得怎么样呢?”

  我连连点头说:“对,对。”

  孙敬修老人继续说:“所说的敬,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和颜悦色,也就是说话要温和,脸上要有喜悦的颜色。现在有些青年父母,一抱起自己的孩子,总是眉开眼笑;‘啊!我的好宝宝!多么可爱呀!’可是对待父母,却是另一副面孔,甚至是厉颜厉色。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老年人尤其需要子女的和颜悦色,可以说,和颜悦色是老年人的维生素,它甚至比维生素C、维生素B的作用还要大。”

  孙敬修老人见我听得人了神,接着又说:“一般地讲,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不高,并不是非得要好吃好喝,如果你的经济条件不好,你把黄窝窝头、老咸菜条、棒子面粥放在小桌上,叫一声‘爸爸、妈妈,您趁热吃吧’,那父母吃起来,也是非常香甜的。相反,如果你把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往桌子上一撂,一言不发,反正给你端来了,爱吃不吃由你;或者板起面孔说:“吃吧!”即便是再好吃的东西,他也吃着不是滋味。

    不孝敬父母还不如一只乌鸦

  “你知道老鸹吗?”孙敬修老人突然问我。

  我对他这突如其来的问话感到有些奇怪,但还是回答道:“不就是乌鸦吗?”

  孙敬修老人点点头:“正是它。它另外还有个很好的名字,你知道吗?”

  我困惑不解地摇了摇头。

  孙敬修老人说:“叫‘孝鸟’。你别看乌鸦样子难看,叫的也不好听,可它却是很讲孝敬父母的。乌鸦老了,飞不动了,小乌鸦就天天飞到东,飞到西,不怕刮风下雨,也不怕大雪纷飞,总是四处寻找食物。食物找到了,自己舍不得吃,叼回来,先一口一口地给父母吃,就象小的时候父母喂它的那样子。因为乌鸦特别讲究孝敬父母,古人就把它称为‘孝鸟’。现在有些青年人,还不如一只乌鸦呢!父母老了,便丢开不管,叫他们挨饿受冻,或者给他们气受,甚至使得他们悲愤死去。我每回听到乌鸦哇哇哇的叫声,自个儿心里就想,乌鸦这是在嘲笑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呢:连我们这些飞禽都懂得孝敬父母,你们作为人,却居然不懂得,多可笑!”

  前面已经说过,我来登门拜访孙敬修老人,主要是想了解他怎样给孩子们讲故事的,不想在谈起他的母亲的时候,话题却岔开了。不过,我以为岔开的这一段谈话也很有价值,现在记述在此,或许能对青年人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