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身边故事 >> 酸甜苦辣
文章来源:人民网  发布日期: 2002年10月20日
穷人的孩子也有尊严
建 达

   上海一位足球明星最近举行豪华婚礼,同时还出席一个扶助贫困学生仪式,许诺为两名小学生提供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全部学费。社会舆论对此褒贬不一。有的说这位明星太小气,婚礼如此豪华,却只答应资助两个小学生;有的却不以为然,认为不论钱多钱少,爱心是无价的。这些意见,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明星在做文章,依我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对被资助者究竟倾注了多少真实的爱心?人们能否真切地体验到被赞助者的心情? 

    扶贫济困,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多少年来,社会舆论总是要求被救济者对自己的恩人感恩戴德,要"滴水之泉以涌泉相报"。这自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这种报恩理念也有明显的副作用。这就是,被救济者可能要永远生活在"被救济"这个阴影下,一言一行都会受到这个阴影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失去自尊和自我。现代慈善事业,已经注入了新的理念。它不仅鼓励有能力资助他人的人踊跃贡献,为社会的整体发展添砖加瓦,而且为被资助人保守秘密,尊重他们的意愿,维护他们的尊严,让他们变资助为动力,发奋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富裕以后再去帮助别人。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社会更要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不让他们哪怕受到无意的伤害。 

    记得《读者》杂志登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在中国执教的一位外籍教师如何"施舍"孩子的故事。这位外籍教师买了一批小礼物,准备送给自己班里的学生。一位同事知道后,就托另一位同事去问,能否从富余的礼物中拿出一个来,送给她的孩子。这位外籍教师并未拒绝,但是要求那位教师的孩子必须在一天内背熟三句新的英语单词。孩子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这个要求。于是,外籍教师就以奖励的名义把小礼物送给了孩子。 

    孩子得到的礼物,是因为学会了三句新英语而受奖的,不是别人施舍的,也不是乞求的,他的心里会有多亮堂! 

    这位外国朋友帮助别人的思路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现在,有的单位、有的人,不计后果,把受资助的孩子拉到台前公开亮相,指名道姓地登报上电视,让他们做某种仪式的道具,机械地向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表态,让孩子时时感觉到自己是个"被施舍者",自己必须要如何刻苦学习以"对得起谁"等等。这样做,这些被资助的孩子有可能会长期生活在一种异常的精神环境里,会感到种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这肯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会是那些乐善好施人士的初衷吧! 

    中国的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发展很快,大的有希望工程、送温暖、母亲工程等等,小的包括手拉手,一对一,扶贫承包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先富起来的企业或个人帮助贫困地区的企业和个人。至于哪个地区受灾,哪个公民有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扶贫济困、奉献爱心,"一人有难,众人相帮"正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因此,我们更要珍惜慈善这块牌子,更要看重慈善的价值,更要赋予慈善以现代意义,更要让慈善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慈善,只有在它剔除了封建的、功利的、虚伪的一面后,才会露出其夺目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