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苦乐酸甜说"素质"
|
朽木
"南宁无人售票车7年苦咽假币18万"。北京一家媒体用这样的标题,报道了一件事关公民素质的事情。不用再看文章,作者的恨铁不成钢、痛心疾首之情,跃然"题上"。对了,这则消息还有一个肩题,题曰:"冥币、假币、螺丝钉、安全套、烟头、游戏机币......收款箱成了'百宝箱'"。
分析起来,就大的方面而言,产生这种现象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文化大革命的大破坏,将人性之中恶的部分充分调动,加以肯定,如打砸抢抄抓,人性美受到严重戕害,一些人天良泯灭,成了行尸走肉。另一个原因,是一些人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之风,极端利己主义升帐,又从另一个侧面导致了人性美之失落,天良泯灭。如果实事求是地去看,人群之中,这两股"势力"引起的"氛围",实在不可小视。
问题是对这样的"苦果"如何去看待。放任自流,承认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显然不是积极的态度,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恨铁不成钢,恨是可以的,但恨必须转化为"成钢"的办法、措施。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最近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是落实"建设"的一个好文件。
然而如何建设,其中又大有学问。就比如这南宁无人售票车罢。1994年8月起实行,至今已7年。其初衷无疑是好的,想借机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是想走一条符合人性成长、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之路。事实上,这种无人售票车,在发达国家早已比比皆是,并不"空前",也不会"绝后",人家实施得满好,没什么大问题。可是,我们这里,出现的却是人们不愿看到的结果,让人哭笑不得。然问题恰好出在此处:7年18万元假币,一年近3万元。这么大的"面",我们难道不应审视一下这个"无人售票车"应否改进乃至有否存在的必要吗?
恰好看到手头的《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引用了林达先生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一书中的材料说,在西方的一个发达国家,摆在街头的售报机就是一个铁盒子,里面放着许多种报纸,只要放一个硬币,就可打开,任意取其中一份报纸。但林达先生很快发现在这个国家的中国人居住地,则是一种特殊的售报机,投一个硬币只能拿出一份报纸。可能有人要骂"洋鬼子""歧视"我们了。但林达先生说,"这是无奈之事","那个售报机的设计者当然已经知道了某些中国人的毛病"!人家都知道了,我们难道不知道?知道了,也许我们就不应再搞什么"无人售票机"。将"孩子"往"狼口"里塞,这是何苦来哉。说好听些,这是一种浪漫精神,说直白些,这是一种盲目,冒傻气,或者"作秀"。总是在提倡实事求是,在这类问题面前,我们往往不清醒,不冷静。试想,如果还恢复有人售票,这18万假币能产生吗?须知我们不缺劳动力。更严重的,说得不好听,这么做,是用了7年时间对一些人的"低素质"、"恶德"予以有意无意的鼓励。
我们不要老是居高临下地去谴责老百姓,我们要建立在对国情民情的分析之上去"建设",去提升国民素质。话又说回来。试试"无人售票"行不行?我说,也未尝不可。但要有配套措施,首先,要大力宣传公德,第二,要有监控机制,比如德国无人售票中的"黑名单制",一旦逃票被捉,不仅声名扫地,连工作都找不到。此外,主办者要担必要的风险,"苦"中寻"乐"--将"苦"视为"建设"的必要投资、"学费",而不要叫"苦"连天。
以上意见,不知有关人士以为如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