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陈广腾 李荣坤
没有血缘的亲情
今天,易新群和黄小南就要起程赴巴别结婚了;这些天来,幸福就写在他们脸上。 昨日下午,南海官窑的“姐姐”潘翠萍,按照广东传统习俗,给新人两个红包,还给小南一枚金戒指。羞怯的黄小南已进入了新娘的角色,她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悄悄地将自己装扮了起来。记者留意到了小南手指上那枚闪闪发光的戒指,小易说,那是远在湖南的“妈妈”吴小云送的,还有一条金项链、一对金耳环。 一个“妈妈”不是亲妈妈,一个“姐姐”不是亲姐姐,可新群与她们的故事却感人至深。“妈妈”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如果说我是真心实意地付出了,那是因为他确实值得人们去爱。“姐姐”说,是小易挽救了我和我的一家。
“妈妈”的爱
1996年10月,易新群住进了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正好,湖南的吴小云大妈陪老伴也住在这里。在病房,新群助人为乐的老习惯特别引人注目:天天为上了年纪的病人端茶送水、打菜打饭;有的打着吊针不方便上厕所,他主动拿着吊瓶,护送病人如厕;部队领导和战士们送来的水果等食品,他也要跟大家分享,还风趣地说:“咱战士的追求就是共产主义”。短短几天,冷寂的病房因他的到来而充满了温暖和欢笑。这些,吴大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10月14日,易新群被确诊为淋巴结转移癌。同一天,吴大妈老伴的诊断结果也出来了:椎部骨癌。接下来的情景,小易在他的散文《多一份母爱,真好》中写道:“虽然她忍痛并且成功地对丈夫隐瞒了病情,但她却怎么也掩饰不了那魂不守舍的一言一行和孤立无援的眼神。从阿姨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远在千里之外耕作的母亲得悉我真实病情的模样。就在病房一个偏僻阳台的角落,我轻轻地走过了阿姨的身边,那一瞬,阿姨和我似乎都已感觉到了那份母与子的亲情。” 此后,小易不仅帮忙照顾王老伯,还经常陪吴大妈散步、谈心。老伯术后体虚,小易主动承担照顾老人的义务。 也许是不幸的命运加深了他们对病房中结下的这段真情的珍惜,小易和吴大妈夫妇在广州总医院洒泪分别后,一直保持着书信和电话联系,寄托着彼此的思念和牵挂。1997年春节,小易利用探亲的机会去探望他们夫妇,当他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地赶到吴大妈家时,万万没料到吴大妈的丈夫因癌细胞扩散于正月初二逝世了。他用近乎责备的口气埋怨吴大妈瞒着他,吴大妈说是为了让他在老家能过上一个快乐的春节。其实善良的吴大妈哪里知道,这更加重了小易内心的负重。在小易的要求下,吴大妈陪他到她丈夫的墓前,小易虔诚地燃上三炷香敬给那位在病房中共同度过40多个日日夜夜的病友。吴大妈神色肃穆地立在丈夫墓前念念有词:淑财啊淑财,小易来看你了,你一定要保佑他身体健康,岁岁平安。小易被吴大妈诚挚的母爱感动了。20年前父亲去世时的情景分明就在眼前,那时母亲拉着7岁的他跪在父亲的墓前也是这样为自己祈祷的。他感到特别幸福。 此时,小易才知道,吴大妈是一个农民企业家,她名下的产业有几百万,三个儿子均在韶关开煤矿当老板。1997年4月,吴大妈在她生日的那一天想念 “儿子”新群,从乐昌特意打电话到部队。哪知小易病情加重,住进了157肿瘤医院进行治疗。吴大妈得知后,当天立即赶往广州。在广州,吴大妈陪伴小易放疗达一个多月。医院的人问小易,照顾你的人是谁,吴大妈总是抢着说:“我当然是他妈妈了。”同年的8月,吴大妈陪伴小易回到老家,小易的母亲坚持要为他的病情求神拜佛,小易不允,可吴大妈却说:“你要理解一个做妈妈的心啊。”为了求得“神灵”的保佑,一生中从不迷信的吴大妈,陪着小易的母亲整整跪了一个半小时,那“仙婆”问她为谁祈福,她说:“为了我的儿子,新群。”
“姐弟”情深
1997年,新群在广州军区157医院放疗期间,还结识了一名来自广东南海名叫潘翠萍的病友。在医院,小易发现在潘大姐的病房里,没有水果、没有补品,每餐饭菜她都是打最便宜的。小易了解到她因面对丈夫去世、自身患癌、身边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等困境而决定放弃治疗时,小易主动向她伸出友爱之手。 为了减少潘大姐的开支,小易每次就用自己的饭菜票打回两份饭菜;战友送来的慰问品,小易几乎全送给了潘大姐,然而潘大姐总是不收。为了使潘大姐收下,易新群想出一个办法,他说:“大姐,你呀,要是不嫌弃,我们就认个姐弟吧。”潘翠萍被小易的真诚感动了。 在住院期间,潘大姐像姐姐一样关心新群的生活,帮他洗衣服,放疗完,给他熬鱼汤补充营养。新群的颈部伤口不能沾水,洗头很困难,潘大姐就定期为他擦洗…… 这份难得的姐弟情,深深地感染了医院里的人们。不少人还真以为他们俩就是姐弟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易新群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他要出院了。临走前,新群将部队送给他的营养品全部留给了姐姐,自己又花了300元钱为姐姐买了一些营养品。同时,新群不顾潘大姐的反对,执意给她留了300元现金。部队接新群的车来了,潘大姐依依不舍地拉着新群的手,就是不肯放开,终于要分手了,“你可要到我家来看看。”“好,中秋节,我就去你家。” 1997年中秋节,新群没有忘记当日的话。他提着礼物,到南海官窑看姐姐了。潘大姐喜出望外,她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弟弟还真的来了。潘大姐的两个女儿一左一右拉着新群的手亲热地叫“舅舅”。新群开心地笑了。 刚喝了一口水,新群就提出帮姐姐到地里干活。他知道,在这样一个没有男劳动力的农家,一个女人忙里忙外是多么累。他既然来了,就该为姐姐分担一下。此后,每逢节假日自己又有空闲时,新群就来到潘大姐家帮忙。从此,当地的人们,真的相信了潘翠萍有一个当兵的弟弟。 当小易得知潘大姐的儿子上初三准备开学时,他寄去800元钱;潘大姐的大女儿杏梅考上高中,他又送上500元钱。认识她三年,小易坚持用微薄的工资资助她治病和其小孩上学达6000多元。 1998年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部队的大门前走来了新群熟悉的身影。“ 那不是潘大姐么!”新群连忙将潘大姐迎进了营房。姐姐抖开一个包袱,新群一见傻了眼,包袱里是姐姐亲手织的毛衣和一支昂贵的派克钢笔,还有一大堆柚子。这么沉的东西,这么远的路,这么羸弱的身体,新群的眼睛湿润了。“这是姐姐的一点心意,你穿上姐姐织的毛衣,就能感到姐姐的牵挂;那支笔,姐姐希望你写出更多好文章;柚子还有你的一分辛劳呢……” 1998年夏天,新群主动请战到南海抗洪。潘大姐听说后,心里十分担心,害怕新群支持不住倒在江边,那些日子,她天天看新闻,看有没有不祥的报道。电视上一有战士晕倒,她就以为是新群。那些天,潘翠萍的眼睛都哭红了。 热爱写作的新群把他和潘大姐在患难之中结下的这段姐弟情写成文章发表在《知音》杂志,不仅感动了左邻右舍,也感动了社会。南海市政府知道这件事以后,委派妇联送去救济款。广州军区157医院专门派人将她接回医院治疗,并作出长期免费为她治病的决定。 潘大姐曾经想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新群。但新群拒绝了,“大姐,我帮助你,不是要你的回报。”但潘大姐硬是让自己的女儿跟新群回家过春节。新群只好将她放在干妈吴小云家。潘大姐发誓,一定要帮新群找个好媳妇。这不,现在的新娘小南就是潘大姐介绍的。 昨天,看着幸福的新人,潘大姐又一次开怀地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