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百姓与法 >> 明白消费
文章来源:故乡  发布日期: 2006年7月12日
家居建筑:中国人的居住与生活
没水平


    一个城市的建筑灵魂是什么?你也许会更多地想到那些被称为标志性的建筑,象天安门广场、自由女神像、埃菲尔铁塔什么的。这些东西当然很伟大,不过你是否觉得,伟大的东西离我们距离很远,一点儿也不亲切。就像北京的长安街,建筑够宏伟也够气派,但那些东西总像是一个城市装点门面的道具,最多招徕一些游客的惊叹,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却没有太多的血肉关联。北京这样的建筑太多了,所以它远没有南方的城市有亲和力。当你经过长安街时,你会经常感到,自己是这个城市里的陌生人。
        
    而家居建筑就不同了。它们和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每天交流对话,相依为命。它们和人接触久了,慢慢的就有了灵性和人性,慢慢的就成为了这个城市不说话的灵魂。正是在这些最普通的家居建筑里,凝结着你那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经验,凝结着几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变迁……

    1.大宅门:传统中国殷实人家的居所
        
    你知道,中国人传统上是聚族而居的,一个家族有一个相对封闭的居住空间,这个空间,中国人习惯把它叫做“宅”,或“府”,前头加上姓氏,你便可用来指称某个家族的住所了,像《大宅门》里的“白宅”,《卧虎藏龙》里的“玉府”。当然,能这么称呼的人家家境都很殷实:富商,或是当地的望族,或是与官府有些干系,再不济也得是个“员外”什么的。“府”比“宅”要气派些,有官样,“宅”更平民些,但有点老气横秋的味道,所谓“老宅”、“老宅子”,更是给你阴暗、破败的感觉,《笑傲江湖》里林家的“向阳巷老宅”,尽管藏有人人垂涎的辟邪剑谱,却是个桌椅东倒西歪,挂满了蜘蛛网的所在。
       
    不过,“大宅门”就不一样了。你一看字眼,脑子里就能浮现出封建大家族的住所那种高门大院、派头十足的样子。而且应了郭宝昌的电视剧,“大宅门”这个词还与“宅门文化”联了姻,让你浮想联翩:家长制,重孝悌,讲究长幼尊卑,男人可有三妻四妾……
        
    关上大门,宅子里的一族人也算是个小小社会了。你知道当时流行“族有族规,家有家法”这句话,当家的在处置违了规的人时喜欢大喝一声“家法伺候!”。“规矩”是维系族内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则,而族内各色人等居所的划分和布置,也是直接体现了这些“规矩”所包含的尊卑、等级、秩序、人伦等价值观念。从方位上来说,中国人以北为尊,以左为贵,传统住宅就很讲究“坐北朝南”,威严的家长必然是居正北,他的住所称“上房院”,与大门遥遥相对——你从上房院的垂花门出来,沿着甬道一直往南走,绕过一道活屏,来到家族的公共活动场所敞厅,出了敞厅,绕过影壁,便到大门口了。你经过甬道时,你左边是长子的住所(大房),右边是次子的住所(二房),大房的南边是三房,二房的南边是四房,若这个家里有五子六子,再依此类推……排在最后的是下房院,那里有厨房,也是仆人、丫头、老妈子住的地方。主人的每一房都设有卧室、内客厅、书房。早上起来,梳洗完毕,到家长那里请过安,一大家子人用过膳,便可独自在书房里吟诗作画,要找哪位兄弟妯娌商量事,也可把人请过来在自己的内客厅里坐着慢慢说,至于家族对外的公事,则可到大门左侧的外客厅里去商量——一切起居住行,都是有条有理,中规中矩的。
        
    当时是没有开发商和建筑商的,宅子自然是主人出钱,买石料、请工匠,派人监督着盖成。这样,主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计住宅,选什么料,刻什么花纹,都有自己选择的自由——但前面讲到的基本格局是不能改的,改了,便很可能会招致“犯上作乱”、“目无尊长”的罪名,这在当时,可是大忌。
        
    从外围来看,大宅门是一家人抱成团一致对外的,你感觉它似乎很封闭;可是从里面的格局来看,一家人又是在共同规则的约束下互敬互爱的,彼此的居所并不自我封闭,而是通过垂花门、甬道、活屏等连接物互相通气,借用《笑傲江湖》里那句掷地有声的“五岳剑派,同气连枝”来说,大宅门里的各房,仅从居所的布局你就能见出:也是“同气连枝”的。
        
    当然,就像“五岳剑派”之间会互相残杀一样,宅门内部各房之间也少不了摩擦,“窝里斗”的事你也是听说过的。往往,一个家族就是在“内外交困”的情形下,走向了衰败和覆灭。过去说富不过三代,从发家到衰败再到中兴,这样的过程一轮又一轮地在宅门里上演,这里头真是“说不尽的人世沧桑,道不尽的悲欢离合”!大宅门里的传奇故事你也是读过的,从《红楼梦》《家》《四世同堂》到今天的《大宅门》,你合上书本时心头竟生无限怅惘:那些早已消失了的生活方式,今天就只能在想象中去触摸了。
       
    2.大杂院:家族衰亡,宅门生活消失,大宅门普遍变成了大杂院
       
    就象“家族”这个词在中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一样,1949年以后,大宅门连同宅门内的生活也一样没落了。那些原来只能在门外张望的人,现在由国家安排堂而皇之地成为那里的主人了。在最初的惊诧之后,他们就开始在宅门里大兴土木了,今天搭一个厨房,明天搭一个小房,于是你可以看到:大宅门已变成了大杂院。

    大杂院不但破坏了大宅门的建筑格局,也改变了居住的人际关系。原来的大宅门,四周尽管是严严实实的围墙,里面却是开放和透明的,有内外有别、关起门来一家人的意思。现在一家成了杂家,就毫无隐私可言了。张家今天小两口吵架,李家明天吃三鲜饺子,全都是院子里的新闻,谁也别想有什么秘密。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的现实根据你该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了吧。这样的居住环境造成了非常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方面有点以邻为壑的意思。你一定听过这么一个笑话,说是上海人几家共用一个厨房,油瓶上都标有刻度,以防止邻家偷用。不过也有亲如一家令你感动的时候。住单元楼的人不是经常抱怨人和人之间太隔膜,竟不知上下左右住的是谁人么?他们从逼仄的大杂院搬到单元楼,就容易怀念起邻里之间你送我一盘饺子,我回你几片西瓜其乐融融的日子。北京人常把爱管闲事的人叫“事儿妈”,应该说大杂院的特殊居住环境是培养这种人的沃土。从坏的方面说,他们是流言的制造者,到处张家长李家短的挑拨关系,从好的方面说,却也有着润滑剂的作用,或者帮你临时照看一下孩子,或者帮你化解家庭矛盾,他们都是热心人。

    住单元楼的人习惯把大杂院里的人叫做小市民,听起来口气很有些不屑。的确,大杂院的人社会地位是很低的。有本事的人,或者有好工作单位的人,可以住上单位的单元房。但话说回来,大杂院里的人在混乱的环境里摸爬滚打久了,也是练就了一身本事的,你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张大民,邻居古三用砖头拍他脑门子也挡不住他给自己盖“二人世界”,何况他还会因地制宜,把院里的老树盖进自己的小窝里。大民的弟弟大国是看不起哥哥的,他成天想着要脱离这样“庸俗”的生活,他就显得特别“各色”。而大民有“幸福生活”,也是因为他知足,甘心与大杂院为伍,还善于“没事儿偷着乐”。

    当你骑着自行车打胡同里经过时,你准能看到一些个穿白背心大裤衩的“张大民”,他们或老或少,或登着三轮,或刚从路边的公用厕所出来,或跟老婆孩子一起拖着鞋帮子散步……你会突然觉得,这些住在大杂院里的人,这些“张大民”们,他们的龌龊、自私、善良、热心、渴望、无力和忍耐……,正是这个城市的图景里最真实的一部分。

    3.筒子楼:新中国的新事物,单位的青年职工宿舍
        
    分到单位工作的人也不是一开始就能住上单元房的,之前有一个过渡,得先在筒子楼里呆上几年。“筒子楼”应该说是建国后才有的新事物,假如你是一位未婚青年,你住在筒子楼里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假如你已婚,你也得先在筒子楼里歇歇脚,到底歇多久,多半是要看天意了:也许一两年内就赶上单位分房而你跟领导、房管主任关系特铁或者你有一个后台特硬的老爸或者你由小公务员荣升科长主任或者你一无所有可就是撞大运了……否则,就得学习老黄牛的耐心和侦察员的机警,虽身在筒子楼,神经系统却密切注意单位动向,时刻准备着搬出看家本领加入“分房大战”。
        
    于是,筒子楼对你来说就有特殊意义了,至少它是你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学生青年成长为一名闯荡单位的“江湖老手”的见证者。
        
    你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了,你的铺盖卷就从学生宿舍搬到了单位的筒子楼。筒子楼就是单位的“青年职工宿舍”,和学生宿舍一样,水房厕所是公用的,没有厨房。不过,筒子楼的房间面积比学生宿舍要大一些,一间房里的居住人数通常等于或少于两人,这样,高低床、上下铺就没必要了。这个空间你和你的同屋(也是同事,和你一样,刚刚分到这个单位)可以共同布置,从家具摆设到窗帘桌布,都有商量的余地。喜欢有自己的小天地就在中间拉个帘儿,或利用橱柜的阻隔将房间一分为二,或者象学生时代一样,只在自己床的四周围上布帘儿,如果你已步入恋爱季节,那这些措施就显得极为必要了,当然,你和你的同屋有可能同时处在恋爱季节,关系好的就会商量出一个互惠互利的守则,每周有那么几个时辰你得把你的空间让给同屋的恋人,你如孤魂野鬼在外游荡时,他们正在“单间”里享受春天。不过没关系,下回轮到你享受春天时,你的同屋也得当一把孤魂野鬼。也有因此把关系闹僵的,这样你和同屋就有可能都过不上春天了,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是会影响你在单位同事里的形象的,所以你得学会求同存异、化解矛盾,这是筒子楼教给你工作和生活的第一项本领。
       
    由于住在一栋筒子楼里的都是单位同事,筒子楼就更象是办公室的延续。没准你的同屋就坐你办公桌的对面,这样你一天24小时内的举动有可能都被他尽收眼底,包括你晚上睡觉不洗脚会打胡噜等不良积习,如果你有说梦话的癖好那就更惨了,你将毫无隐私可言。
       
    筒子楼没有厨房,单位在楼道里搭个简易煤气灶,就是公用厨房了。如果你打算做饭,你最好米多下点儿,菜多炒几个,你的同事邻居们都是单身汉,和你一样喜欢窜门,以蹭饭为乐事。往往,你锅里的炖猪蹄儿刚刚熟还不烂,就会被你的同事邻居夹出来享用了。当然,你千万不能介意,这说明你人缘好,你还得再接再厉,并且要学会欣赏大家在筒子楼里做饭时脸上那种小孩过家家般的天真意趣——这里面还是有着许多青春的乐趣的。
        
    楼道里一个住单间的走运要搬到单元房了,你就得机灵点儿,最好能设法从他那里先拿到房间钥匙,这样你和你的同屋就都可以随时过春天了。这其实是你迈向婚姻的第一步。有了单间,你开始考虑结婚生子了,你房间里的东西开始膨胀,于是向楼道扩张。此时的你和单身汉邻居们开始有距离了,你的房门不再大开而是经常紧闭,还多了块门帘(那是你的老婆特意装上去的),他们也知趣地不再老来你这儿窜门蹭饭吃,不过根据你堆放在楼道里的家什,他们还是能找出蛛丝马迹知道你这一顿吃排骨下一顿炖猪蹄。而且,你还是会在水房或厕所里碰到他们,你若不想叫他们一起吃饭你就得拼命跟他们扯单位里的事儿,搞得他们疑疑惑惑的。
        
    你该住单元房了。
              
    4.单元房:计划经济时代最普遍的家居建筑形式
        
    在计划经济时代,那时还没有商品房,单元房只能靠单位分房这唯一的途径获取。单元房就是单位最大的福利了。特别是政府部门、大单位、大企业,房源比较充足,职工更有可能享受到这种福利。当然,单位把房子分给谁,分多大的房子,多少楼层,都是由领导反复开会研究后才决定的。这个时候,你在单位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和领导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几乎可以这样说,你进入这个单位后所有的努力和表现,都能用一套特定地段、楼层和大小的单元房来衡量。
       
    单元房的确代表着一种文明的居住条件,这意味着你可以告别每天清晨倒马桶的日子,意味着你关上房门就可以拥有完整的私人空间。你可以放心地打胡噜说梦话,你不必担心不良积习会被同事发现,只要你冰箱里储存了足够多的食物,你几星期的吃喝拉撒都可以在户内解决,你甚至可以在家里胡作非为,因为你的生活对他人而言是不可见的。当然,对你来说,他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不可见的,除非你是管收水电煤气费的——只有这种人,可以理直气壮地敲开人家的大门,堂而皇之地从客厅转到厨房和卫生间,不时地拿眼角到处乱瞟。
        
    不过,单元房的这种不可见性也并不是绝对的,有时甚至是自欺欺人的。你在阳台上眺望夕阳的时候,不留神也许就从对面楼的某个阳台或窗户里看到了令你惊讶的场景,你会下意识地想到,别人会不会也这样看到自己房中的风景呢?你在房间里无所顾忌地臧否单位领导时,没准隔壁的人事处处长正耳朵贴着墙根听得眉飞色舞呢!于是你从装修着手,设法杜绝这种泄密的可能性。你装了防盗门,既防贼又防门外的耳朵;你给阳台罩上有色玻璃罩儿,再辅以又大又厚的窗帘,记着在关键时刻要把那些有意无意的眼睛全给挡在窗帘之外。可是贴在墙根的耳朵怎么防呢?对墙体你没有选择的权利,单位分你什么房你就只能住什么房,单位让你跟哪位同事做邻居你就只能跟他做邻居,就算墙体隔音差邻居有偷听的癖好你也没奈何,要知道,许多人还住不上呢!你也无法靠装修来改变,你总不能再造几扇墙或把所有墙体全打掉重造吧!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关键时刻把音量放低。
        
    都说住单元房的邻里之间关系冷漠,有的甚至不知楼上楼下是谁人。其实互不相识才好呢,不相识就等于没有利害关系,没有利害关系就不怕隔墙有耳。而因为是单位分房,普遍的情况却是,同一个单位的住同一栋单元楼,楼上楼下都是同事,这就给人带来了紧张和提防的心态,在家里担心隔壁的耳朵,想出去串门又担心被看见说自己拉关系,至于领导家就更不便前去拜访了。
        
    从居住形态来说,单元房的普及也造成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比如澡堂业的萎缩。个人卫生清洗的需要你在自己家里就能解决,再也不用一周上一次澡堂了。原有的“澡堂文化”——就象电影《洗澡》里所演示的——也日见消亡。
        
    另外,就是一些词汇的实用意义的消失。有了自来水,“水缸”是干什么用的呢?你的小孩子从哪里获得这些感性经验呢?他知道“水缸”和“鱼缸”的区别吗?老师又是怎么讲“司马光砸缸”的呢?还有象“上房揭瓦”,他们恐怕连瓦片都没见过,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呢?住单元房里的人最大的担心恐怕已不是“连夜雨”,而是楼上的下水管道出问题了。
       
    5.高尚住宅:市场经济时代新崛起人群的居住追求
      
    单元房的更高级形态,应该是眼下正方兴未艾的“高尚住宅”。
      
    你知道,假如后退二十年,“高尚”这个词是更具有号召力的,那是对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最高评价,现在被地产商们拿了来装饰他们盖的楼宇,这个词也就渐渐蜕变成广告用语了。相关的词还有:“花园”、“广场”、“新城”、“家园”,或者“王府”、“庄园”。
       
    高尚住宅比单元房高尚在哪里呢?楼层是要高得多的,外观也更为煽情;住宅区内要有绿地、停车场、超市和健身房;楼内有专门的物业管理人员,有穿制服的保安和门卫,有漂亮的电梯和同样漂亮的开电梯的小姐,有可视传呼系统……真所谓“服务更加便利,居住更加安全”。除了这些外在的设施,户型也更加合理。与老式单元房相比,具有革命意义的至少有两点:客厅更加宽敞明亮,以供女主人开PARTY之用;卫生间不仅面积增大而且数量增多,通常是两个,一个在卧室里供主人专用,另一个才是客人可以光顾的,这样你就不必担心客人上厕所时从你卫生间的摆设物里窥察出你的隐私或癖好。
       
    当然,最最根本的一点或许是:高尚住宅是市场经济应运而生的产物,它的获得不象老式单元房时代那样,只能通过单位分房,你只要有购买能力,你就可以象选购其它商品一样,把它“买”回来。
       
    这样,高尚住宅的住户也相应有了一些变化。老式单元房住宅区主要是按单位系统划分的,一些国家部委、大型国有企业和部队,五十年代就建成了相当规模的居民区,那时候不叫“花园”和“王府”,而叫“大院”,同一“大院”的住户,都属于同一个单位或系统。现在的高尚住宅区则是由地产商开发的,从开发商那里购房的住户,来自四面八方,彼此素不相识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这一方面意味着你和你的邻居可以不再是熟人或同事了,你将不必担心把上司请到自己家里时会被其他同事看见,也不必为自己臧否上司的话被隔壁听见而懊恼不已;另一方面,你的邻居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跟什么人来往,因为与你素昧平生的缘故,你也并没有多少兴趣可言。事实证明,与陌生人共居一楼,你的神经会更加放松。
        
    你知道,高尚住宅的房价可不是个小数目,有能力支付这笔房价成为住户的,多半和你一样,是现在被称为“白领”或“准中产阶级”的那么一类人。这是眼下正在不断壮大的一类人群,正需要以各种“新潮”、“前卫”或曰“个性化”的方式,向社会发布这个群体的价值观念,其中最直接的一种就是关于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看法。嗅觉敏锐的开发商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天大的商机,高尚住宅的开发和流行,正迎合着这部分人群的居住需求。
        
    可是,高尚住宅再怎么高尚,终归还脱离不了几室几厅这样的基本户型,你那卓尔不群的“个性”,将如何突显出来呢?于是,搞室内装修设计的便有钱可赚了,给你一个“古典欧陆风情”,或者给你“中国古典气质”。但假如你再多转几家高尚住宅,你会失望地发现,你的居所和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区别,道理很简单,户型是一样的,装修设计公司也都大同小异。在你的能力范围里,恐怕你并不能真正实现你卓尔不群的个性追求,除非你有足够多的钱。
       
    你腰缠万贯了,你就可以有最大限度的选择的自由。你可以买标榜“前卫”、“另类”的SOHO现代城,如果你认同宣称要专门“给北京最有品位、最有钱的人造房子”的这对商人夫妇张欣、潘石屹的话。你也可以考虑他们新近搞的“建筑师走廊”——它的英文名Commune by the Great Wall翻译过来竟是“ 长城脚下的公社”! 张欣不是说“如果SOHO现代城是‘有点前卫’的话,建筑师走廊可以说是‘非常前卫’”吗?你想想,12位亚洲最为前卫和杰出的年轻建筑师,在中国北京的长城脚下建一个别墅群,够不够前卫?张欣夫妇将这个项目称为“收藏建筑艺术”,意即他们盖的不仅是居住的房子,更是建筑的艺术。这的确是一个绝妙的主意,住宅也终于发展到品牌时代了,你可以向客人们介绍了,这是日本最牛的建筑师板茂的作品,这是张永和设计的。的确,从来没有哪个领域象住宅建筑一样,能够将金钱和品位那么完好地缝接在一起。买房子,既居住,又收藏。这哪里是消费,分明是投资。既生活居住出了品位,又能让这房子象艺术品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越老越值钱。
        
    假如你觉得这还不够“个性”的话,你不妨试试买一块地皮给自己盖一个“大宅门”。当然,首先你得富到流油的程度,其次你得保证你的工匠们给你造的是真正的古董,而不是北京满大街都能见着的那些“仿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