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百姓与法 >> 明白消费
文章来源:工人日报  发布日期: 2002年6月15日
关注质量标准的“质量问题”
佚名

 

    “ISO”认证使企业产品质量获得了市场认可,“ISO”的不当使用将损害质量标准体系的市场价值 

    据报道,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前在浙江温州进行执法检查时发现,一些已经获得“认证证书”的企业,实际上名不符实。报道说,执法人员在温州某厂看到厂区产品部件堆放混乱,生产环境不佳,但厂长却出示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执法人员经辨认,确认证书是真实的,但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却难以与“ISO9001”的标准相匹配。而且,在其它一些企业,执法人员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

    “ISO”是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企业一旦获得这种证书,则表明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据此容易赢得商家和消费者的认可,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美誉度,是进行产品竞争的有力手段。目前国内已有众多的企业获得了这种认证,并且大多数企业能够按照其标准进行管理和生产,但同时,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有些企业为了获得市场认可,花钱买得“ISO”质量认证证书,却没有真正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玩起了“花活”。

    “ISO”具有的国际性、权威性、通用性使其成为企业标示其产品质量的绝好载体,社会上对该标识比较相信,很难想到也有人作假。其实,这样的问题在国内早已出现,因其与普通消费者的利益不直接发生关联而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关注。我们每天都可以从一些媒体的广告中发现代理质量认证的中介组织发布的广告,其中一些实际是存在问题的。

    “ISO”也出现“假冒伪劣”,实是经济利益使然。发证组织为了获取利益发放假证或未经国家许可的海外证书,企业为了以极小代价获得市场认可和消费者的信任通过买假证走捷径。这些都反映了管理上的一种缺陷。长期以来,“ISO”管理证书的发放有人授权,少有监督,更没有严格的撤销制度和惩罚措施,再加上“ISO”在国内一定程度上还属于新生事物,直接受损的不是普通消费者,因而反响不太强烈。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企业要与国外企业平等竞争,质量管理就成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如果再允许“假冒伪劣”证书泛滥,则损失和后果难以估量。它容易造成我国产品质量的下降,损害产品的信誉度,不利于平等竞争市场环境的建设,甚至有可能诱发不法商家的急功近利行为,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所以,对“ISO”本身也需进行质量管理,其中,几大措施不能偏废:一、建立健全规则是首要元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将“ISO”认证行为纳入法规进行调整,才能有效治理目前质量管理证书发放混乱的现象,也才能使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二、“ISO”的获取程序建设不可轻视。因为程序是行为合范的基石,没有程序约束出现违法现象在所难免,这也正是人们强调程序公正的法理所在。三、清理整顿“ISO”市场是关键。通过整顿,具有资质的企业有序认证,没有资质的坚决取缔,从源头杜绝“假冒伪劣”。四、建立动态认证管理制度,让急功近利者无利可图。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及时取缔,对发放者和非法获取者进行处理。

    “ISO”本是质量标准,如今却出现质量问题,可见管理的重要性。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管理来弥补,因此,“ISO”也需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