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百姓与法 >> 明白消费
文章来源:人民网  发布日期: 2001年8月4日
手机收费 双改单不如双加单
张昕竹

  在电信资费改革中,移动电话的双向收费改革,即由双向收费改为主叫单向收费,一直是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据业内人士提供的消息,政府主管部门也一直在进行有关改革方案的论证。但由于种种原因,此项改革至今没有出台。 

  那么究竟什么是决定收费机制的主要因素,或者说什么是最优收费机制呢?在历史上,对固定电话系统主要采取了单向收费制,即由主叫方付费。但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这样的付费机制下,被叫方实际上也是付费的,因为交纳了初装费和月租费之后,被叫方等于已经支付了得到被叫服务的费用,所以单向收费或者双向收费主要是指随实际消费变化的使用费。 

  人们一般认为,实行主叫付费的好处是,可以避免为无聊电话支付费用。但不容忽视的是,主叫付费机制也会带来通话外部性,这是与通常提到的网络外部性完全不同的一种外部性。简单地讲,通话外部性的产生是因为,作为被叫方接收通话会使运营商发生一定的成本,并且被叫者本身得到一定数量的效用。如果被叫方在边际上不支付任何费用,那么作为被叫者,接收通话的私人成本就会小于社会成本。 

  换句话说,这种外部性是由于定价工具的缺位而产生的,因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比如,如果被叫不付费,那么主叫费用就需要相应的提高,因此主叫付费制意味着主叫方对被叫方,或者主叫多的用户对被叫多的用户的隐含补贴。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付费机制对互联互通政策将会造成一定的扭曲,因为在这种付费机制下,必须利用接入价格回收接入成本。实际上,如果采用双向收费机制,那么就不必再对互联互通服务进行收费,这也是目前对移动通讯网络之间不进行结算的重要原因;反过来,如果实行单向收费,那么就有可能需要确定相应的互联互通政策,或者确定新的网间结算原则。固定电话系统制定互联互通政策的经验表明,这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既然单向收费存在经济扭曲,那么为什么历史上对固话系统采用了这样的付费机制呢?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有路径依存方面的原因,比如人们在选择付费机制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如何避免为无聊电话付费;其次,与固定电话的特点有关。由于固定电话不可移动,因此主叫服务的需求的不确定性比较小,这种付费机制产生的外部性也就相应的比较小,所以产生的经济扭曲也比较小。 

  但是对移动电话而言,对接收服务的需求就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比如我在北京给一个在北京的朋友打电话,那么这个电话既有可能是一个一般的市内电话,但如果我的这位朋友此时正在纽约访问,那么我的电话就必须经过国际漫游才能被我的朋友接到,因此这个电话也有可能是一个经过国际漫游的电话。如果采用主叫付费制,我就要为此支付国际漫游费,尽管不是国际长途,但显然也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这里的问题是,一般来讲,我的这位朋友的消费决策不会考虑到此时的国际漫游成本。预见到这种外部性,我就会理性地考虑到,我的这位朋友这种出差在外的可能性,这样就会增加我的通话需求的不确定性。作为反应,我就会选择,除了在非常重要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减少这样的通话,这样就对我的消费产生了扭曲。 

  从整体通话量来看,对移动电话采用单向收费很有可能降低通话量,从而降低运营商的盈利水平。实际上,这也正是市场上投资人的反应。据报道,在得到中国即将对移动电话实施单向收费改革以后,中国连通和中国移动的股票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出现剧烈波动,反映了投资人对付费机制改革后企业盈利前景的担忧。 

  同我国一样,美国和加拿大是目前世界上仍然实现移动通信双向收费机制的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在美国,双向收费改单向收费的呼声也很高。但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坚持认为,由于移动电话存在比较明显的通话外部性,所以对移动电话采用单向收费制不利于移动通讯的发展,因而美国至今仍然保留这样的付费机制。 

  其实从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移动通讯的最优收费机制既不是纯粹的单向收费机制,也不是单纯的双向收费机制,而应该是一种既包括单向收费,又包括双向收费的混合机制。具体来讲,对于不发生漫游的通话业务,应该采用单向收费,因为对于这样的通话,一方面主叫需求的不确定比较小,因此通话外部性产生的消费扭曲就比较小;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为无聊电话支付费用。但是对于包括漫游服务的通话业务,应该继续保留双向收费,甚至可以考虑让被叫方支付漫游的一部分费用,从而使被叫方能够将外部性充分地内部化。只有这样的付费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增加网络的有效使用,促进移动通讯的发展,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同时又可以尽可能地降低整体资费水平。因此这样的付费机制是符合社会利益的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