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瑞柠
随着党的十六大的闭幕,“小康”这个曾经给亿万中国人带来希望的字眼,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在目睹国人走小康之路的同时,也在关注着我的邻居——五叔家的小康之路。 五叔家在桂西北的大石山区,他今年七十岁了,退休了。“退休”是五叔的说法,因为他不劳动了,每个月有儿女们给的生活费。托老邓(邓小平)的福,过上了好日子!五叔生于三十年代,经历了战乱、新中国建立、文革、改革开放等年代,与我爸爸是兄弟。每次回家,他都要与我海聊一番。他生了五个子女,“有的吃红薯,有的吃官饭”,他的满仔和大女是吃官饭的,一个是教师,另一个是省外的干部。还有两男一女,也不全是“吃红薯”的,有两个做些小生意。 有一次我们说到“小康”。五叔深有感触,他说孩子们童年的记忆留下来的几乎是饥饿的感觉。到后面两个读书的时候,赶上改革开放,老伴常常种些菜挑到街上卖,挣些柴米油盐的钱,他则外出打工给他们找学费。一家人的生活勉强能维持,穿的用当时一句话说“缝缝补补又三年”,直到小儿读高中,还穿打着补丁的旧衣服,小时候没鞋子穿,还给落下了个“大板脚”;吃的是家乡碗一块瓢一块土地上种的玉米做成的稀饭,好的时候,一周会有些肥肉吃。儿女们最担心的是家里粮食不够吃,庄稼几乎年年受风灾,收成好的一年,粮食能够全家人吃上半年,一般只有三四个月。那时候,五叔非常羡慕平原地区的“小康”生活,因为他们有吃不完的白花花的大米饭,许多村里的姑娘都因此嫁到山外—— 五叔以一个农民朴素的想法理解“小康”:常有肉吃,有吃不完的白花花的大米饭,儿女们个个成家……与当时农村流传的“白天有饭吃,晚上有人暖炕”、“一日三餐有肉吃”等许多民谣不谋而合。作为一名记者,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先后读完高中、大学,并参加了工作,系统地接触了有关建设小康社会的论述,参加了全国开展的小康文明示范村建设。按理说我对小康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但还是很模糊,小康的标准好象有,有的人好象达到了,但谁知道那数字到底有多大的水份?五叔他真的达到了吗? 小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所谓低水平就是现在仅仅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不全面,因为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没有解决温饱的要尽快地解决温饱,并且要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达到小康;温饱不巩固要巩固温饱,温饱解决了要向小康前进,变成一种全面的小康。十六大所提出来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让全国十几亿人口过上小康生活。这种小康生活,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提高,还体现在政治文明的改善。 见过大世面的五叔在十六大召开之后,又和我说起“小康”,准确在说是打“小康”的算盘—— 农民出身的背景,注定了五叔一家曲折而普通的小康之路。小儿子大学毕业以后,五叔原本七口之家分成五个家庭,人口多了两倍,2001年至此2002年,他的四个离开老家的儿女,或买了套房,或起了私房,跟小康社会靠近了一步。差得远呢,五叔说,按照小康社会住房标准,户均一套、人均一间、功能配套、设备齐全。他们只有个破房,“功能配套、设备齐全”谈不上。这是“小康”基础之基础,什么“恩格斯”(恩格尔系数)先不说。 五叔随后如数家珍:我老大在乡里开相馆搞美发,家里五口人,前年在外面起了房子,现在两个儿子一个上高一,一个上高三,还负责一个老人,他的任务不轻,奔小康嘛还需要10年。老二在家务农,按五叔的说法是“吃红薯”的,他不太会算计,种了几亩旱地,碗一块瓢一块从年头忙到,刚好够自己吃,两个儿女的读书费用全依赖外援,他的小康希望在下一代,少说还要15年。说到老三,五叔有些得意,他的“退休金”是她发的,她眼下在广东的特区工作,月工资有2000多,她刚花了几十万元买了套房子。五叔认为不太值,贵了,还借了代款。我说你老三小康生活了!五叔说不见得,小康了还借代款?起码还要三四年。老四嫁到钦州市,五叔说是被拐骗去的,当初他和老伴还想要回来,后来见到女婿还勤劳,有吃不完的大米饭,就打消此意。老四去年也起了楼房,她大女到深圳特区打工,二女和小儿子一个读五年级,一个读初二,她开个杂货店,管一个碾房,还有两亩芭蕉林。阿香她马马虎虎,五叔说,她还要12年。五叔的小儿子与我同岁,县里的中学教师,他的情况与我差不多,工作时间不长,职称不高,工资不高,好不容易结了婚,买了房,欠了一屁股的债。五叔常拿他小儿子和我比,觉得他不如我,他的一条根据是我总是先他儿子用一些东西,比如BB机、摩托车,他不知道我混了多年还没个人模狗样,人不知不觉多了两个,可能觉得记者的名声要比中学教师好。我说要不了5年,我也赶超您的老三了。他说你这么说我就给老五5年时间。 从老家回来,采访之时我常常想起五叔的话。他说的很实在,“地做得不是很好,生意做小本生意,当官当小官”,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这应该是中国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真实写照。 他们象五叔一样,对新生活充满希望,他们在小康之路上走着,有的要三五年,有的要十年,或者更长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