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城里乡下 >> 父老乡亲
文章来源:ASK100专家网  发布日期: 2001年10月16日
我不幸的故乡的父老乡亲
闻 言


    各类媒体关于“十一”长假不厌其烦、连篇累牍的报道,终于从人们视线中慢慢消失了,在长假期间出游的、没出游的、购物的、没购物的城里人,也渐渐失去了大谈特谈“黄金周”的兴趣。城里人又开始了平静的生活。然而,我这个在今年两个长假里即没出游、也没购物的准城里人,一直都没有平静过,我想起了故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也想起了全中国九亿多农民。他们,与所谓的“黄金周”无缘。

    我的故乡是个非常普通的农村,地处鲁中平原。有山,还是天下闻名的第一山—泰山,可它离我们那儿有近100多里路,祖祖辈辈包括我的父辈们没几个人登过(有那个雅兴没那个闲钱);有河,就是清代姚鼐《登泰山记》中“泰山之阳,汶水西流”中的汶水,我们称之为大汶河,可它是季节河,只有在每年的雨季,才会有淘淘河水,其它时候只有干涸的河床;就在这一望无际(因为我们视野有限)的鲁中平原上,我们的祖祖辈辈生活了一年又一年。改革开放之后,家乡一年一个新变化,一年一个新模样,的的确确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富裕”(其实也就是温饱偏上)的背后不知有多少付出和艰辛。在我的家乡,也许在全国农村已不再是男耕女织的时代了,而是女的在家耕田、种地、操持家务,男的则要外出打工挣钱,即使是春种秋收的季节里活都不能回家,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繁琐的家务都落在了农村妇女身上,她们承担的一切,还要用语言来表达吗,用语言能表达的出来吗?在外打工男人们,有时春节都要留在打工的城市,因为交通紧张,连政府都建议打工的老乡们不要回家,以减轻每年势如潮水般的春运压力,但有谁能想到,这是他们一年中唯一一次可以和妻儿老小团聚的机会啊!可他们只能在遥远而陌生的城市里、在绚丽多姿的节日礼花里、在城里人觥筹交错的喜庆日子里,翻起悠悠的思乡之情(古诗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大年三十连个月亮都没有)。更何况这些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人在城里干着最脏、最累、城里人最不屑一顾的活,还要饱受别人的冷眼、挖苦,甚至是人格上的侮辱。

    说起长假给交通带来的拥挤,我又不能不想起春运,有谁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比较过。先说长假中的情形吧:你看看电视上出外旅游的城里人,头戴太阳帽、身着休闲服、脚踏游泳鞋,时髦而前卫的先生小姐们还有太阳镜什么的,他们不但给所去的城市带去了经济效益,还不失为城市里的另一种风景。再看看春运吧:拥挤在火车站、汽车站(放心,飞机场绝对不会有),被人称之为“盲流”的民工,一色的表情麻木、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简单的随身行李里也只有被子和有限的几件衣服。因此,也不能全怪城里人对他们“另眼相看”,这简直是影响市容市貌!我心酸、我同情,但又能怎样。虽然他们付出的比别人更多,可谁叫他们是农民来着。文化低、素质差是他们的共同的缺点,也被全国人民包括他们自己所共识,这能怪他们吗?曾经有人在网上发过这样一个帖子:不要说农民文化素质如何如何差,为什么不想想农村有几个图书馆、农村有几个电影院、农村有几个体育场,应该说是环境造成了这一切。其实我还要加一句,就是经济收入是造成这一切的前提。有句广告词这样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可他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更何况农村仅有的出类拔萃者也纷纷走出了农村,成了他们羡慕的城里人。

    这公平吗?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组数据:据人民人银行1999年一季度统计,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全部储蓄是1万亿,而中国城里人的储蓄是4.5万亿。中国农民是9.1亿,城里人是3.9亿(1999年统计),由此可以算出:中国农民人均储蓄1100元,中国城里人人均储蓄11538元,整整相差10倍!而如果加上城里人占有的8万亿国有资产、6000亿国债、9000亿证券流通市值,以及城里人拥有的汽车、洋房、别墅等,相差何止10倍,这是怎样的贫富差别!安徽省政协委员王世清还做过这样的统计:农民每种一亩地的总成本(包括农业税、教育集资附加费、水电费、乡村统筹公积公益金提留、化肥农药费、粮种费、耕种收割费等)最高为490元,最低为430元,而每亩总收入按每亩产稻1000斤计算为610元(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年或者每亩都能达到这个产量,销售价是不是都能卖到0.61元),这样农民每亩的总收入也就在150--180元之间,由此可见,农民辛苦一年下来所得无几!

    这公平吗?

    经济是决定一切的基础。没有坚强的经济基础做后盾,美国佬能这么嚣张,它能当的起世界警察?!人穷气短,所以就不再敢奢望别人的尊重和笑脸。有位贪污腐败的官老爷东窗事发后,被依法判刑,人家竟然提出“如果能给我一次改过的机会,我决定去当一个农民来补偿自己所犯的罪行”!真不知道有这种想法的人有多少。但不能说中国农民从来就没有被重视过,记得“三年困难”时期(注意不是“三年自然灾害”)就曾经流行一句话:七级工八级工,不如社员(农民)一沟葱。虽然如此,饿殍遍野的大部分还是我们农民兄弟(可能说的有点过分)。人微言轻,不敢说自己能对中国9亿农民做些什么,也做不了什么,只能表示一下什么也解决不了的同情罢了,只能说一声我不幸的故乡的父老乡亲哟!

    让我们再回想一下“五一”、“十一”长假空前的盛况吧:电视上每天都是背着大包小包、身着休闲服、脚踏游泳鞋、摩肩接踵的城里人奔波在飞机场、火车站、风景名胜区,掀起了春运、夏运之后的再一次高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报纸上处处可见某某省、某某风景区、甚至某某大商场大赚特赚几亿个的报道。毫无凝问,长假的确给国人消费带来一种新的观念,同进也促进了国家旅游、交通以及周边产业的蓬勃发展,我们欣喜之余也应该想到,中国农民什么时候也潇洒走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