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村科技,关键在于普及
|
王方杰
最近,记者在采访中碰到两件事,真切感到:很多时候,农村科技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学问,关键在于把最常规、最实用的科技普及推广给老百姓。
其一,甘肃省静宁县八里乡靳坪村是个干旱缺水、海拔1750米的山村,果树长两把粗至少需要10年。而该村67岁的靳全仁却忍痛把这样粗的苹果树砍了。记者为此深感惋惜,但靳老汉却无奈地说:“我也不想砍。可人家栽树收的是果子,我只能看花。”原来,靳老汉不知道如何剪枝,苹果树光开花不结果,长在那里,只能影响庄稼生长。他也找人“诊断”了,但村里人谁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想到外边请技术员,也没认识的。最后,只得硬起心肠,挥斧砍树。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有关专家说,果树光开花不结果,是非常简单的技术问题,来个职业高中生就能解决,靳老汉砍树砍亏了。
其二,甘肃省陇西县三台镇火焰村是个西瓜专业村,多年来一直被一件事困扰:西瓜出苗参差不齐,年年都得补种几次。今年,甘肃农大的陈年来教授来此讲课,给瓜农出了个点子:西瓜与向日葵混种,借向日葵种子破土力强的特点助瓜苗出土。照此办法,火焰村今年的西瓜苗惊人地整齐。瓜农为此大为感慨:“多年的头疼事,教授几句话就解决了。”
为什么连最常规的技术也推广不到农村去呢?一些乡村干部和群众告诉记者,作为科技的消费者,农民不了解科研单位有什么技术,生产当中遇到难题,不知道该向谁咨询。即便知道该向谁咨询,一家一户几亩地,专门买技术、请专家,投入产出太不成比例,光差旅费都难以承受。其次,政府部门的科技推广体系,因经费短缺,近年来出现了线断、网破、人员流失的局面,农民找起来不好找,或者收费太高,作用有限。同时,科研单位缺乏向农村推广技术的机制和经费。甘肃省农大的一位科研人员说,在学校里搞科研,大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借此评职称、晋级别。至于是否能够得到推广,倒不是十分关心。即使是想去推广,也没有经费,没有单位和机构支持。
一方面,农民群众急需各种各样的科技服务;另一方面,科研单位面对这个巨大市场却“望洋兴叹”。有关人士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亟须按市场化规则,催生和建立大量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让他们充当科研单位和农民之间的桥梁和渠道。这样的中介组织,可以通过为科研单位、农民服务,通过规模经营,收取合理的报酬和适当地盈利。而在前期,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资金或者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民营企业充当这样的中介组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