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城里乡下 >> 田间地头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日期: 2001年9月6日
宁少一点,要好一点
徐根亮 欧阳永红

  专家强调,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就是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 
        ———   宁少一点,要好一点 

  目前,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新阶段农村工作的基本 目标,概括地说就是三句话,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新阶段农 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这是国务院发展 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于8月底举行的“第三届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高层专 家论坛”会上提出的。

  陈锡文说,这次战略性结构调整与过去一直进行的结构调整主要有两点 区别:一是这次战略性结构调整,着眼点主要不是数量方面的调整,而是品 种、质量方面的调整;二是作为战略性的调整,现在可以做一些过去想做, 但没有条件做的大事情。这主要是得益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粮食等主要农 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 余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陈锡文认为,新 阶段农业、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主要有四个大的方面: 

  第一,要全面优化农产品品种,普遍提高农产品质量。不管从事哪类农 产品的生产,都要把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和增加效益作为自己的调整方向。 既然主要农产品供求中的数量矛盾基本解决了,我们有条件讲究质量问题了 ,就应该提出这么一个要求,宁可少一点,但一定要好一点,以免白白浪费 资源,浪费农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第二,要扩大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这对于农业今后的发展具有越 来越重要的意义。现在大家看到一个现象,在城市居民中,随着收入水平的 提高,用在吃的方面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少,食品的收入弹性下降,这对农民 来说是很严峻的挑战。这就必须通过大规模地转化和加工初级农产品开拓新 的市场空间。转化和加工不仅可以使农产品增值,而且可以引导消费、开拓 新的市场。农产品的市场越来越大,农民才有增收的可能性。 

   第三,是要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过去由于农产品供给不足,所以 各地农业都追求自给率,现在供求状况变了,应该从过去那种传统的思想方 法中解放出来,去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比如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 郊区,在结构调整上力度就可以更大一些。这些地方少种一些粮,多生产一 些经济价值更高的农产品,尤其是出口农产品或者可以替代进口的农产品, 不仅对当地农民收入增长有好处,而且由于当地生产粮食少了,把粮食市场 腾出来让给了粮食主产区,就可以使粮食主产区发挥它的优势,让种粮食的 农民增加收入。  

  第四,要继续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要积极稳妥地加快城镇化的 步伐。应该说,农民收入从23年前的130多元提高到去年的2250多 元,是很不容易的,其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现已超过40%。 目前乡镇企业给农民提供了将近1亿3000万个就业岗位,这是一个了不 起的功绩。要引导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促使其进一步健康发 展。流动进城打工,也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这部分收入在 农民的纯收入中比重也越来越大。

   要想农民富裕,就一定要减少农民,要通过发展小城镇来转移农村人口 ,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小城 镇发展最重要的一条,是经济必须繁荣。因此,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经济增 长点,这是有没有建设小城镇条件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小城镇建设不能遍 地开花,要把重点放在建设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有发展潜力的建制镇。 现在县城和县级建制的市区有2000多个,如果在近2万个建制镇中再选 择2000多个,对这总数在5000个左右的小城镇进行重点建设,经过 5—10年的努力,使每个小城镇扩展到5万—10万人,那么通过这些小 城镇的发展,在今后5—10年内就能转移2亿以上的农村人口,这对农村 发展、农民富裕的促进作用就太大了。因此,现阶段城镇化的最基本的目的 还是在于加快转移过多的农村人口,这样才能给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更好 的条件,给农民的收入增长带来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