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民收入面面观(二)
|
周诚
(上接一) 关于农村劳动力与农村人口非农化问题
众所公认,农民收入提高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农村人口过剩,而其主要标志是农村劳动力过剩。据估算,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约1.5亿,相应的农村人口过剩约2.5——3亿,形成“两个人的饭三个人吃”的局面。因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性举措在于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非农化。在农村劳动力与农村人口非农化中,前者是主导方面,后者是从属方面,只有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才能够带动农村人口非农化。那么,就应当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途径,不外是农村内部非农化和农村外部非农化两大方面。农业劳动力的农村内部非农化,是指农业劳动力进入为农用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农村二三产业,其中包括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通常是“离土不离乡”。农村劳动力的农村外部非农化,则是指进入大中小城镇的二三产业,形成“离土也离乡”。对于“离土不离乡”这一途径,长期以来一直是提倡的,认为这样可做到农业与非农业兼顾,可是现在,一些人认为它不利于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而予以否定。与此同时,目前一些人认为我国的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农村人口过剩的根本原因,从而应当大力推进城镇化,甚至应当努力发展大城市,以便更有效、更迅速地吸收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
如何看待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非农化的不同途径呢?
首先,对于“离土不离乡”的途径,不必予以排斥。就农村人口非农化而言,“离土不离乡”的途径自然大大逊色于“离土也离乡”的途径,但是,农村中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二三产业的发展,肯定是符合客观需要的,而且一般而言其中的劳动力只能是“离土不离乡”的。因此,对于这种途径的发展,也应当予以肯定。劳动社会保障部自1997年起在河北行唐、甘肃定西、江西宜春等地进行试点,通过支持建立健全乡镇劳动服务站、创办农村小企业等等途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取得显著成效,直接帮助约3万人实现了充分就业,并计划在全国全面推开,在未来5年内解决4000万人的就业问题【见2001年3月30日《人民日报》第5版】。对于这一做法应当予以肯定和重视。
其次,对于发展小城镇,确实应当予以提倡和支持。目前,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呼声甚高,应当如何评价呢?小城镇确实有其局限性,主要是规模小,效益相对低,占地相对多,吸纳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相对少。然而,现阶段发展小城镇的最现实的途径是把“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集中起来形成小城镇。这样不仅可取得规模经济,而且大大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非农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发展小城镇,基本上是依靠乡镇企业和农民自行投资,不可能不量力而行。政府只要予以适当的支持,即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一点已经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实践所证明。
第三,对于发展大中城市,不宜片面加以强调。据建设部资料,1997年底全国居民平均占地,特大城市75平方米,小城市143平方米,建制镇154平方米,农村居民点170平方米。此外,大城市还具有吸收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大等优势。据此,在推进城市化以推动农村居民非农化中,加快发展大城市的呼声也就相当高。笔者认为,发展大城市固然具有其高效益的方面,但是也具有投资规模大之类的局限方面,从而也不必过于强调。
最后,我国的城市化只能是量力而为。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根据是,以1997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当年人均GDP与我国相当的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约11个百分点;当年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相应地低11个百分点,大约损失了将近8千万个就业岗位。笔者认为,这种对比所得出的结论恐怕是值得推敲的。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可用于基本建设的资本金是一个定量;如果未发生普遍的天灾人祸,则这些资本金的使用非此即彼——既使未直接用在城镇化方面,也会用在其他方面而增加就业机会。据估算,在“十五”期间,如果每年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即每年新增1400万城市人口,所需基建投资大约3000亿元,接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0%,是一笔相当庞大的投资。所以,加快城镇化的步伐,要以经济实力为基础,只能是量力而为。【参见《改变城镇化滞后局面》一文——载2000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时报》第一版】
关于减轻以税费为代表的农民经济负担问题
减轻农民税费之类负担,对于农民增收而言,较之农内增收、农业劳动力与农村人口转移,更具有现实性而且更为重要。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税费等负担过重,它是涉及到在经济收益分配上大幅度调整城乡关系、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个重大问题,值得予以充分重视。
开门见山地说,农民税费等经济负担过重,是与城市居民相比较而言。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把农民承受的大大超过市民的沉重的税费等负担切实加以减轻,使农民与市民居于平等的地位。这也是这一问题的实质所在。与市民相比较,农民的过重的税费等经济负担的表现如何?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下接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