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城里乡下 >> 办公室里
文章来源:故乡  发布日期: 2003年7月18日
开会的学问
佛刘


    厂里有很多会,时间长了,慢满的也琢磨出一点学问。
    开会还有学问吗?当然有,这里面有很多的处世哲学,还有人情世故等等,总之开会很有学问。
    忘记了是什么时候参加的第一次会议,反正从当一个兵头将尾开始就开始了会议的旅程,漫长而悠久。开始参加会议是恐慌的,尤其要发言的时候,而在座的又有那么多的大领导,就更让人提心掉胆,生怕说错了,受到训斥或者影响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每次开会前总要把开会的内容看了又看,记了又记,就差背过了。也好,不管以前的会议多么漫长,也不管什么样的会议,总开的津津有味,偶尔受到领导的表扬,会使自己高兴上一个星期,觉得到处充满了阳光。如果受到批评,心情就有点暗淡,一直好几天都在琢磨自己错在哪里,下一步该如何改进,应该是很用心了。
    真正体会到“文山会海”这四个字的现实情景,则是在会龄两三年之后的事了,也许是自己管的事多了,也许是工作真的需要,那时的会一天能有四、五个,什么调度会、碰头会、总结会、行政例会、技术攻关会等等可谓名目繁多应接不暇,开会似乎成了每天工作的主题,在那烟雾弥漫的房子里,你厌倦也好,喜欢也好,你都得坐在那里洗耳恭听,当然也可以走走神,去两躺厕所,如果会议没有大领导参加的时候还可以找一两张报纸打发一下时光,真的很无奈。也有的时候,找一个现场有急事的借口溜之大吉,随之对会议的感觉是避之不及。后来商量了对策,几个人分一下工,什么会他开,什么会我开,总算能把心一半用在工作上了。
    感觉到开会有学问是在一次会下被一个部门的领导气凶凶的质问:有问题不能下来提,为什么非在会上喊?是啊,那次会上因为自己提了某个问题而使其人受到领导的批评。细一琢磨,也对,会上提问题就等于在领导面前告人家的状了,尽管是公开的,但是为什么就不能私下里解决呢?如解决不成会上再提也不迟,自己想通了,却出了一身冷汗,不知不觉中自己得罪了多少人啊,怪不得有时侯工作总是事倍功半。这么一想就多了一个心眼,在会上也学会了察言观色。这时候一看,开会就真的有学问了。比如早晨的调度会,遇上各种生产指标都好的时候,领导们往往会露一点笑容,虽是那么一点点,却能让大家捕捉到一种信息,于是会议的气份就很放松,就好比星星之火,大家都跟着燃烧;而碰上生产不顺或者有事故发生,空气就紧张得很,似乎可以拧出点水份。每个人都很谨慎,惟恐不小心哪句话说错了自己就成了导火索。所以早调会上小事尽量不说,只说大事。涉及到告状类的话不说,只说些擦边的话,这似乎也成了一门艺术,是啊,是一门人际学。谁和谁关系近,谁和谁关系远,领导对谁好,领导对谁不好,在会上都可以看得出来,它是领导的晴雨表,是一天工作的纲领。也许还蕴涵着一种升迁或降职的预兆。单位里有一同事,每天开会时那眼睛就一直不停的在领导脸上瞄啊瞄的,在揣测领导的心思上很用心,每每领导要安排的工作他就先安排在前,每每领导不高兴时,他说话的口气中就带了硬度,很得领导的赏识,说是一人才,能够审时度势。我想,那的确也是一种本领,只要能够生存,不管什么特长也是一种本领。尽管自己也暗暗得学习了很久,终是不得要领半途而废,但是会下找我质问的人少了,再最后一个也没有了,大概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也许是有了这么多的心得,如果主持本部门的会议,我总是少而又少,简短又简短,偶尔有人问我:咱们好长时间没开会了吧?我只是心中一乐,又是一个当初的我,这就好比那句名言:住在围城里的人想出来,外面的要进来。这是一种自然规律,要该掉,很难。
    就这样过了很久,忽一日,发现会议渐渐的少下来,有时侯同事们碰到一块,也嘻嘘半天,好象不正常似的。殊不知这也是一种习惯,当我们改变以往的习惯时,往往是要嘻嘘半天的。大家都说会少了好,会少了好什么呢?无非是少了那些挠人的学问吧。
    会多了不正常,不开会也不正常,适量的会议是很好的,比如人在打盹的时候你大喝一声,是令人清醒的。而如果会议是一种催眠剂,还不如不开。
 文章评论信息:
请您打分: 优秀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